正文 第12章 戴高樂(4)(1 / 3)

1943年7月31日,對於戴高樂說來是個很有意義的日子,它標誌著戴高樂最後戰勝了吉羅。吉羅雖然還是總司令,在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的文件裏還有副簽的資格,但是,他必須服從戴高樂的領導。7月初,法屬西印度諸島也歸附了戴高樂,法屬海外殖民地都在“洛林十字”的標記下成為戰鬥法國反法西斯戰爭的廣泛基地。

戴高樂對吉羅的勝利,也可以說是對羅斯福和丘吉爾的示威。羅斯福執拗地企圖把戴高樂排除在法國抗戰隊伍之外,使盡了招數。丘吉爾開始時想把戴高樂拴在倫敦,成為大英帝國的囊中物,但是這位“應運而生”的法國將軍,身在倫敦,想的卻是維護法蘭西帝國的整體利益,最終作為凱旋者回到法國。戴高樂需要美國和英國的幫助,但是絕不因此而仰人鼻息。他頂住了羅斯福和丘吉爾的種種壓力和幹預。

丘吉爾與羅斯福不同,他不像羅斯福那樣對維希政權抱有幻想。當看到戴高樂不可能就範,戰鬥法國已經堅實地站立起來時,他不能不想到,日後他還必須和這位剛愎自用的將軍打交道。丘吉爾說服了艾森豪威爾,兩人一起向羅斯福陳詞盟國必須承認戴高樂領導的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但是,問題並未解決,戰鬥法國仍然不能與盟國平起平坐。

反法西斯盟軍在各條戰線的勝利,特別是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所取得的偉大勝利,改變了歐洲戰場的麵貌,盟軍由防禦變為反攻。7月26日,墨索裏尼垮台,德意法西斯聯盟宣告破裂。從各方麵的態勢來看,1944年將是一個決勝之年,對於法蘭西民族來說將是從德國法西斯侵略魔爪下光複的一年。

戴高樂決心讓由他領導的武裝力量在解放法國的戰役中,發揮最大的威力。9月18日,戴高樂和吉羅簽發了一項備忘錄,分送給美、英、蘇三大國,堅持法國軍隊一定要參加在地中海沿岸以及未來的橫渡英吉利海峽的戰役。另一份備忘錄則提出,盟軍解放法國時應該與戰鬥法國建立的行政機構合作。戴高樂擔心會被盟國關在解放後的法國政府之外,從而淪為盟國的附庸。

美國和英國依然忽視戴高樂。關於意大利的停戰談判,戴高樂幾乎一無所知。墨索裏尼倒台後,繼任的巴多裏奧政府要求停戰,9月3日,美英同意大利簽署了停戰協定,直至盟軍在南意大利登陸(9月8日),戴高樂才得知此事。9日,戴高樂發表聲明,指出法國必須參加一切對意條約的製定,並且對於沒有被邀請參加對意停戰協議表示不滿。10日,法國共產黨的武裝力量和吉羅所屬的部隊在科西嘉登陸。戴高樂於24日發表聲明,說科西嘉戰役表明法國有能力在解放歐洲的共同戰鬥中作出貢獻。11月底,戰鬥法國終於成為意大利谘詢委員會的成員。

9月17日,戴高樂發布命令,宣布成立協商會議,它相當於民族解放委員會的議會,由100名委員組成,其半數來自國內的抵抗運動。10月3日,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由戴高樂和吉羅簽署命令,宣告:今後委員會將隻有一個主席。同一天的另一項法令宣布將根據指揮與政權分立的原則,組織法國的武裝力量。

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於11月3日在阿爾及爾開幕。戴高樂發表了長篇講話,指出戰鬥法國從一開始就是法國的合法代表,協商會議的召開是完善法國各種合法權力機構的重要步驟。同一天,戴高樂改組民族解放委員會,增加了國內代表,排斥了吉羅和吉羅的支持者喬治。

1944年1月12日,丘吉爾和戴高樂在阿爾及爾見麵。當時英國和美國報紙都透露,羅斯福有意在戰後法國成立一個由英美控製的軍政府。在談話中,戴高樂向丘吉爾表示,他強烈反對羅斯福的計劃,他指出,戰鬥法國既然已經在北非站住了腳跟,也必定會勝利地返回法國。談話後的第二天,戴高樂邀請丘吉爾檢閱了他統率的軍隊。

戴高樂蔑視羅斯福的“法國不能再擁有原來的殖民地”的說法,1月30日,在布拉柴維爾召開的非洲領地會議上,戴高樂發表講話,指出法國的事務隻能由法國自己來決定,法國將獨自行使自己的主權。戴高樂還規劃了未來包括法屬殖民地在內的所謂“法蘭西聯盟”。

3月21日,戴高樂發布命令,宣告:一旦法國本土有足夠的領土獲得解放,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就立即遷回法國,行使其職權。

3月27日,戴高樂明確表示:民族解放委員會將成為法國的臨時政府,在恢複民主的進程中,臨時政府“絕對地”隻聽取“民族意願”的意見,凡“不是來自法蘭西民族的任何教訓”,一概不予理睬。4月8日,戴高樂自任法國武裝力量的統帥,吉羅被委以總監。吉羅拒絕了這個榮譽職務,寧願退休。這一切都使羅斯福非常惱火,但毫無辦法。

橫渡英吉利海峽的戰役即將開始,丘吉爾邀請戴高樂到英國來。6月4日,戴高樂乘坐丘吉爾派來的專機,從阿爾及爾飛往倫敦。比起一年以前戴高樂離開倫敦前往阿爾及爾時,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此時,美國、英國、加拿大等盟國的軍隊正厲兵秣馬,準備橫渡英吉利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