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戴高樂(6)(3 / 3)

平息危機,大選完畢和政府改組之後,戴高樂著手準備他承諾過的公民投票,投票的內容有兩項:地區改革和參議院改革。主要原則就是前述“參與製”的設想。戴高樂的主要目的是檢驗法國人對他的信任程度,雖然他已不抱過高期望,但是他以為通過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按戴高樂的想法,各個方麵都要按“合作”和“參與”的原則進行改革。1968年11月通過的“高等教育法案”,就廢除了傳統的大學校長負責製,改由學生、教師和社會人士組成的委員會共同指導學校的行政和教學工作。

這個提案自它產生之日起就注定要失敗。對反對派來說,戴高樂等於把自己的“軟肋”送到他們麵前,任由他們處置。關於改革提案的公民投票正好使他們內部暫時休戰,聯合起來一致反戴,提案內容反倒是次要問題了。

戴派內部也發生了嚴重分歧,隻有少數幾個部長支持戴高樂。不過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幾經推遲,投票日期最後確定在1969年4月27日。

4月27日的投票結果顯示,讚成票僅占47%,一直殘留在戴高樂心頭的最後一點希望破滅了。他指示特裏科,把原定於星期一(28日)中午發布的公告,改在午夜立即發表。

1969年4月28日零點10分,法新社發布了隻有兩句話的國家元首公告:

我將停止行使共和國總統的職務。此決定自今日中午起生效。

戴高樂又一次戲劇性地退出政治舞台,不過,對79歲高齡的他來說,這一次是徹底退出了。叱吒風雲的政治生涯落得如此悲愴的結局,對戴高樂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正如他的兒子菲利普·戴高樂所說:“這是莫大的悲哀,這是莫大的憂傷。”

戴高樂寧折不彎的性格也是導致他失敗的原因之一。在戰爭年代,戴高樂憑借他的堅定和毫不退讓,為維護法蘭西民族的利益作過不小的貢獻。而作為近代民主觀念的法國,戴高樂獨斷專行、大權獨攬的作風,不免有些越出常軌,在他的威望如日中天,法國社會動蕩之時,人們對這種作風不僅不會感到反感,反而會激動不已,因為這種作風正是他的威嚴的一種體現,也是解決棘手問題必不可少的。一旦社會秩序歸於平靜,戴高樂的作為就不免成為把柄,為反對派製造了攻擊他的口實。在麵臨矛盾和問題時,戴高樂的回答曆來都是“要麼就是,要麼就不是”,當風暴來臨,這種毫不退讓的做法既缺乏靈活性,也使法國民眾喪失了信心,最終戴高樂失去了魅力,不可避免地走到了政治生涯的盡頭。

1970年11月9日傍晚,一顆紅得耀眼的太陽向大海那邊緩緩落下。正在科隆貝的一座小閣樓裏寫回憶錄的戴高樂伏案睡著了,永遠睡著了。11月20日,冬雨澇廉,北風瑟瑟。遵照戴高樂的遺囑,葬禮在沒放哀樂,沒有吹奏,也沒有法國政府代表參加的情況下默默進行。那天,從法國各地趕來的幾十萬人聚集在凱旋門下,為戴高樂送行。巴黎城哭聲一片,人們為這位法國偉人的離去而悲哀,而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