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皇甫謐(1 / 2)

皇甫謐(214~282年),西晉名士。字士安,幼年名靜,自號玄晏先生。皇甫家族是漢朝至魏晉時期,西北著名家族,“累世富貴”。先祖皇甫規、皇甫嵩,都是武人,建立過赫赫戰功。但是,後來到了祖父和父親這兩代,家道中落。皇甫謐自幼失去母親,過繼給叔父做兒子,為了生計,不得不跟隨叔父離開家鄉到新安(今江蘇睢寧)謀生。由於家境貧苦,沒有進學校讀書的條件,便跟隨叔父在家種地。皇甫謐到二十歲時,還是不好學習,“遊蕩無度”,“目不存教,心不入道”,胸無大誌。但是他對叔母非常孝敬,家中有了好吃的東西都要拿去先敬叔母。一次他拿著從地裏新采摘的瓜果去給叔母吃,叔母望著他流淚說:“你要是能刻苦讀書,將來幹了大事,這才算是真孝啊。”這話對皇甫謐的觸動很大,從此下決心白天下地幹活,夜間讀書,甚至就連在田間勞動的休息時間也要看書。日積月累,他博覽群書,通“典籍百家之言”。他在 40 歲時回到原籍奔喪,從此再未離開故土。在家鄉由於氣候不適應,不久患上了風濕病,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他仍然堅持讀書學習,“手不輟卷”,“披閱不怠”,被人稱為“書淫”。他甚至把地方上能夠找到的書都讀完了,還不得不大膽向當今皇帝寫信借書看。晉武帝司馬炎,早就知道他的大名,很敬重他,便給他贈送了一車書。普通布衣老百姓向皇帝借書,而皇帝又給民間一個讀書人送書,這在中國曆史上一直傳為美談。

皇甫謐在魏晉時期,已經成為名揚天下的著名學者、碩儒名流。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社會裏,他自然成為統治階級後備人才的培養對象。憑他的學識、文品、人品和家庭出身的背景以及道德、文章兼優的綜合條件,的確是封建地主階級理想的接班人。但是,無論地方上的委任,還是朝廷的選拔,甚至就連皇上的親自詔請,都被他一一堅決謝絕。對此,家鄉的父老鄉親們都非常不理解,也很失望。為了表明不當官的態度,他先後撰寫過《讓征聘表》、《釋勸論》、《荅辛曠書》和《玄守論》等文章,充分表達自己決心隱居山林,不圖仕宦,不願與統治階級同汙合流的誌向。但是,一位學有所成的知識分子,如果不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奉獻給社會,為人民造福,隻追求個人的“虛靜”和“局外人”的誌向,是否也是一種認識上的偏頗和在行動上逃避現實與缺乏社會責任感的消極行為?中國知識分子曆來有“經世致用”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統思想與美德,否則苦讀一生,滿腹經綸又有什麼用處呢?

皇甫謐病故於太康三年(282年)享年68歲。他的兩個兒子皇甫童靈、皇甫方回,都遵照父親的教導,在民間過著自食其力的普通百姓生活,終世不進官場。

皇甫謐雖然終生布衣不仕,但是史書稱他是“高人”。他的貢獻是巨大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