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朱栴(1 / 2)

朱栴(1378~1438),明朝藩王。號凝真。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十六皇子,母妃皇貴人餘氏。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日,冊封為慶王。二十六年(1393年),本應移駐封地寧夏鎮城(今寧夏銀川),因為當時寧夏地近邊外,是一個新設立衛所的戰區,尚難保障親王的安全和承受王府龐大的經濟負擔。朝廷命令慶王暫時改駐韋州城(今寧夏同心韋州鎮),就近由延安、綏德的租賦供給,並授權慶王管理慶陽、寧夏、延安、綏德諸衛軍務,負責鎮守塞上疆土。二十七年(1394 年)“冊指揮孫繼達女為慶王栴妃”。於是慶王在韋州成婚並居住長達九年的時間。在寧夏軍衛建製完善,屯墾經濟發展和邊塞大局穩固以後,於建文三年(1401 年),朝廷命親王遷往寧夏鎮城,暫時以寧夏衛衙署作為臨時王府。永樂五年(1407 年),朝廷派內官太監楊昇,工部主事劉謙、王恪和欽天監陰陽劉俊卿到寧夏,共同負責籌備建造新王府事宜。但是慶王當時思親求返內地相當心切,自己阻止了建造王府工程。當南遷要求被朝廷一次次拒絕以後,他才對王府陸續進行擴建,使這座新王府成為當時塞上壯觀宏偉的建築群。

慶王府位於鎮城南薰門內大街西側,是一座坐朝南的龐大建築群大內之後為王府花園,園中有迎賓館、逸樂園。園中建有樓台亭榭,湖光山色,奇花異卉,姹紫嫣紅,是慶王把江南園林移植於塞北的一次嚐試,也是明朝塞上人工園林的代表之作。

慶王生於南國,十分眷戀江南的秀麗風光,為了消遣自娛,吟詩會友,他又把鎮城清和門(東門)外、紅花渠東畔的王府果園,改建成為一處大型遊樂園,並親自給這所新園命名叫“麗景園”。園內建有芳林宮、望春樓、群芳館、大覺殿和眾多水榭亭閣,諸如芳意軒、清暑軒、擬舫軒、凝翠軒,以及望春亭、水月亭、清漪亭、涵碧亭、湖光一覽亭與杏莊、菊井,桃蹊、月榭、碧沼、鳧渚、鴛鴦池、鵝鴨池等;園東有延慶寺;園南有小春園;園西臨紅花渠,過渠就是寧夏鎮城;園北建有青陽門,門外另辟大型水上樂園一處,名叫“金波湖”。大湖之西有臨湖亭,北有鴛鴦亭,南有宜秋樓,環湖“垂柳沿岸,青陰蔽日,中有荷芰,畫舫蕩漾,為北方盛觀。”慶王接待朝使欽差,宴請賓客,會友吟詩和春日尋芳,夏時避暑,秋夜賞月,冬令踏雪,無不在此園內。所以慶王和巡邊大臣,以及騷人墨客們在園中有許多吟對和美文產生。

朱元璋死後,因太子朱標先他而去世,皇位便由皇長孫朱允炆繼承。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即朱栴的四哥)不服,發動一場所謂的“靖難”革命,從侄兒手中奪取帝位,改元永樂(1403 年)。朱棣為了防止其他藩王效仿他的手段,威脅他的權力,一上台就把父親原定的“以同姓治異姓”(封皇子皇孫為藩王)的基本國策,改變為“以異姓治同姓”(把貼身太監分別派到全國各地對宗室和鎮守文武大員進行監督)。所以慶王此時的處境大不如以往,權力被削奪,失去了往日的威風,僅僅隻是個擺設而已。晚年的慶王曾一再要求回歸家鄉,而每次都被朝廷以“不違祖訓”加以拒絕。這時他的內心非常痛苦,加之思念親人,懷望故土和病魔纏身,情緒非常鬱悶,幾乎絕望了。如他在《長相思·秋眺》一詞中寫道:“水悠悠,路悠悠,隱隱遙山天盡頭,關河又阻修。古興州,古靈州,白草黃雲都是愁,勸君休倚樓。”《搗練子》又寫道:“風陣陣,雨潺潺,五月猶如十月寒,塞上從來偏節令,倦遊南客憶鄉關。”尤其是從《行香子》一詞中,更可以看出,這時的慶王已僅僅把自己當作一名富家翁了。詞曰:“五十之年,華發盈顛,得平安,感謝蒼天。無憂無慮,即是神仙。有數廚書,萬鍾祿,萬丘田。光陰似箭,冬冷春暄。盡今生,所事隨緣,從他汗筒芳臭流傳。但饑時飯,渴時飲,困時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