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朱?咁姆?(1 / 2)

朱寘钅番(?~1511),明朝藩王。寧夏慶王朱栴的第四代孫。他的祖父朱秩炵,是朱栴庶出第三個兒子。永樂十九年(1421 年)冊封為安化郡王,弘治四年(1491年)病逝。朱寘钅番以長孫身份於弘治五年(1492年)襲封安化郡王。

寧夏號稱塞北江南,獨占黃河水利,明朝時屯墾農業比較發達,“天下屯田積穀寧夏最多”。又有漁、鹽之利,富甲諸鎮。但是,自從閹黨劉瑾把持朝政以後,“既止各邊送銀,又禁商人報納,邊儲大匱乏”,還以修舉屯田,充實邊儲為名,行橫征暴斂之實,造成邊鎮軍卒“不堪命,逃之接踵,見存者的益困敝”。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派大理寺少卿周東到寧夏丈量屯田,“東希劉瑾意,以五十畝為一頃勘計”,斂銀賄瑾,戍邊將士怨聲載道。而寧夏巡撫安惟學也對部屬苛嚴,甚至“杖辱將士妻”,官兵們對這位上司非常痛恨,造成寧夏內部形勢緊張到了如同幹柴烈火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寧夏慶藩有一位安化郡王朱寘钅番,即迷信,愚昧,又狂亡而有野心。他平時早就別有用心的拉攏都指揮何錦、周昂和指揮丁廣等官佐,經常“借銀”給他們。日積月累,這夥人的欠銀越來越多。這夥軍官們也深知郡王的用心,所以誰也不提還錢的事,隻是有時半真半假的對王爺說,銀子我們雖然是一時還不起,但是也不會白花王爺的錢,將來可以還給你一頂“白帽子”。朱寘钅番 不解這話的用意,就找巫師五九兒解迷。這個五九兒也是郡王府中的常客,深得朱寘钅番的信賴。實際上他也是以上這夥不軌軍官們的朋友,早已按照串通好了的計策對郡王說,你在“諸郡王中狀貌魁梧”,“當大貴”。接著又用鸚鵡給郡王“算了命”,最後告訴他,你現今是郡王,給郡王送一頂白帽子,就是“王戴白是皇也”,並進而又推算出朱寘钅番“有十八年天子分”,這就更加激起這位愚蠢郡王的非分之想。加上身邊另一群所謂謀士儒生孫景文、孟彬、史邊等好事之輩的推波助瀾,紛紛勸他抓住當今皇上重用閹黨把持朝政,官民積怨和寧夏巡撫既失將心又不得民心,大犯眾怒,全鎮沸騰的大好時機,擲臂一呼,定有作為。於是朱寘钅番密召何錦、孫景文等文武心腹,頻頻策劃於密室,商定以鏟除劉瑾為名,準備奪取帝位。不久,適逢寧夏邊防有警,副總兵楊英、遊擊仇鉞率主力軍隊開到邊境上去設防,城中總兵官薑漢身邊隻留有 60 多名牙兵,而且還歸周昂率領,這給朱寘钅番一夥發難造成良機。四月初五日,朱寘钅番以郡王身份,設宴招待寧夏巡撫安惟學(未到)、總兵官薑漢,鎮守寧夏太監李增、鄧廣和朝使周東等軍政要員,席間殺害了他們。接著何錦、周昂、丁廣等率領叛軍占據鎮城舉起了叛旗。朱寘钅番封何錦為討賊大將軍,周昂、丁廣為左、右副將軍,孫景文為軍師,大小頭目都分別授予督護、總管等偽職。寧夏政變當局以“清君側”“討劉瑾”為名,傳檄各邊鎮,並由其軍師孫景文擬偽令,使用王府印、信、票貼發往各鎮,詔告天下諸鎮聽命於己,偽令說:“近歲以來,主幼國危,奸官用事,舞弄國法,殘害忠臣,蔽塞言路,無複忌憚、致喪天下之心,幾亡神器之重。今闔城官軍,共誅守臣之虐民害政者,持首來獻,餘不回避,率三軍以誅惡黨,以順人心,特茲曉諭官軍人等,貿易耕種業藝者皆仍故,其逋負雜徭盡免之,仍保守疆界,聽候調用。各鎮軍馬數目及地理圖籍宜即齎至,敢抗者弗貸。”當時,“各鎮畏瑾,不敢以聞”。隻有延綏巡撫黃珂能以大局為重,不顧自身名位,“封上其檄”,又提出自己對處理事變的對策,以“便宜八事奏聞”。他還一麵上報,一麵分兵對蒙部和寧夏河東兩麵同時戒嚴。朝廷得報以後,大為震驚,因為在劉瑾一夥的黑暗統治下,朝廷危懼,人人思變,且“關內回賊四起,倚南山”準備起事,大有振臂雲集之勢。又因為朱明家族前有藩封北京的燕王朱棣曾以“清君側”為由,發動“靖難事變”,從侄兒手中奪取皇位。現在寧夏安化郡王朱寘钅番 又步其後塵,因此更加引起了當今的格外警惕,立即作了一係列重要布置,特任老臣楊一清為總製討伐軍務,並破例給宮廷大太監張永賜金印、金瓜、鋼斧,統率京兵,為總監軍,與楊一清共同統領各路征討大軍開赴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