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董福祥(1 / 3)

董福祥(1839~1908),清末著名將領。漢族。字星五。固原州(今寧夏固原縣)人。張俊(1841~1900),清末將領。字傑三。李雙良(1840~1922),清末將領。字桂臣。董、張、李3人是固原小同鄉,結拜兄弟,同任哥老會頭目,一起舉旗反清,同時歸降清軍,部眾被改編為清軍“董字三營”,分任營官。在清軍中再次並肩戰鬥,同受升賞,一同成為清末的著名將領。

董福祥出身於西北黃土高原窮鄉僻壤的固原毛居井村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董世猷是當地哥老會會首,福祥從小沒有很好讀書,而常出沒於幫會、賭場,並談兵習武,廣交江湖俠義之士。同治初,西北回族人民掀起大規模反清鬥爭以後,董福祥利用父親的社會關係,乘機自立山堂,發展“哥弟”,“收集逃亡”,組織漢民民團,“以保衛桑梓為已任”,對抗官軍,支援回民軍的鬥爭。同治三年(1864 年)5 月以後,隴東地區各股民團推舉董福祥為團總,李雙良、杜乃子為副,擁眾數萬人馬,以安化(今甘肅慶陽)一帶作為根據地。他提出“反清抗暴,保衛家鄉,有飯同吃,有難同受,有福同享,有禍同當”的口號,與回民軍達成協議,互相配合,共同與清軍作戰,成為陝甘交界地區一支勢力強大的漢族反清武裝集團。五年(1866 年)10 月,當張宗禹率領西撚軍打進陝西以後,董軍又與撚軍聯合作戰,把大本營遷至靖邊縣鎮靖堡,反清烈火燃遍陝北,隊伍擴大到20萬之眾。曾攻占甘泉、安塞縣城,威脅延安府城,對撚軍東渡黃河,打入晉省,逼威清廷京畿的軍事行動,起到了支援的作用。當西撚軍的鬥爭失敗以後,董福祥部便成了清軍進攻的主要目標,形勢對其越來越嚴峻。而董福祥沒有失去信心,仍堅持聯合回民軍,主動出擊,繼續活躍在陝甘大地上,其時部隊“眾常十餘萬”,自稱“陝甘自衛總團大元帥”。七年(1868)11月,新任陝甘總督左宗棠率部進駐西安,籌劃分南、北、中三路進剿陝甘回民軍。提督劉鬆山是左路軍的主力,統老湘軍勁旅為北路,由山西永寧(今山西離石)渡河進駐綏德,開始“先平土匪”(指董軍等部漢民團),待肅清陝北以後,再揮軍寧夏金靈,後剿“回匪”的軍事行動。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打敗董軍主力李雙良、張俊等部,劉鬆山親督馬步主力直逼鎮靖堡。董福祥父親董世猷和哥哥董福祿無力抵抗,隻好識時務開城迎接劉軍,“率眾歸誠”,並傳信嚴飭兒子歸順朝廷。十二月二十四日,董福祥終於率張俊、李雙良各部約十萬烏合之眾向清軍投降。經左宗棠批準,劉鬆山擇董部精壯者,按湘軍編製改編為三個營,授董、張、李三人均為五品軍功,董福祥領中營,張俊領左營,李雙良領右營,號稱“董字三營”,全營兵、夫約二千人。另外,又挑選三千人充當湘軍運夫,其餘大部均就近安置在陝甘交界地區耕墾自謀生路。

董福祥部降清,不僅為湘軍掃清了進攻寧靈的通道,而且使馬化龍領導的回民抗清軍失去了一支強有力的盟軍,更為嚴重的是,驍勇善戰,熟習地情的“董字三營”,反過來卻成了對付回民軍的強勁敵手。8 月,劉鬆山以“董字三營”為向導和先鋒部隊,開始征討寧夏的戰役。先在靈州外圍與陝西回軍的戰鬥中,董部打仗十分賣力,並在進攻吳忠堡的戰鬥中,他與張俊都帶傷堅持不下火線。這時,董軍並未引起左宗棠的重視。而劉鬆山通過實際考察,已看到了董福祥的忠勇可靠,所以在後來攻打吳忠堡一帶的戰鬥中,往往一改讓董部擔任“策應”、“跟應”為擔當正麵主攻的任務。直到12月11日,在波浪湖大戰中,由於董部冒死繞至長牆卡後偷襲回軍,為奪取勝利起到關鍵性作用,董在肉搏戰中,雖然右肘被槍子洞穿,仍然指揮若定。左宗棠得報後才真正改變了對董的不信任態度,在給劉鬆山的信中說:“董福祥既能奮起殺賊,殊甚嘉賞”,還同意將董部正式編入官軍冊籍,增編馬隊七十名,“董字三營”從此變為清軍的正規軍,在攻打金積堡的戰鬥中充當了急先鋒。九年(1870年)2月14日,劉鬆山不聽董的勸告,親自前往招撫訓話時,被暗槍擊中要害,在彌留之際,他招董入帳說:“悔不聽爾之言,致賊中要害。吾死矣,三湘子弟隨吾深入不毛,猶子錦棠於軍事,尚有經驗,可輔則輔之,不然,爾自為之。”董也流淚說:“不敢有二心。”劉鬆山死後,侄兒劉錦棠接統湘軍,他尊老帥之言,更是遇事必向董福祥問計,甚至在私相見時,“必以父執之禮尊之”。董福祥也誓為知已而死,成為陝甘回軍的一大克星和死敵。12月,馬化龍領導的金積堡回民反清鬥爭最終失敗了,董福祥由五品軍功“超授都司”、賞戴花翎、加副將銜。張、李都有升賞,“董字三營”成為清軍的主力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