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赫光(1 / 2)

赫 光(1902~1931),原名萬錫紱,字季璽。甘肅省海原縣楊郎鎮萬家堡子(今寧夏固原楊郎鄉萬家堡子村)人。出身於清末農村秀才家庭,家境小康,八歲在本村入私塾讀書,十一歲進入固原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學習,十六歲考入平涼隴東公立中學堂(今平涼一中)繼續學習。在校讀書期間,他一直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

民國十年(1921年),甘肅省各界人士掀起“甘人治甘”“自治運動”,趕走了皖係督軍張廣建(安徽合肥人),當時回漢地方實力派小軍閥都想奪取督軍寶座,漢族方麵以隴東鎮守使陸洪濤為首,振武軍幫統張兆鉚是他的急先鋒;回族方麵以寧夏護軍使馬福祥為首,他的侄兒、甘肅新軍司令馬鴻賓為前台,雙方興風作浪,在全省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易督風潮”。隴東方麵甚至擅自通電全國,不負責任的在電文中說什麼“甘省漢回世仇”,“願身率六十營健兒相與周旋到底”的混話,從而幾乎釀成回漢仇殺的曆史悲劇。在北洋政府的調和下,任命陸洪濤代理甘肅省督軍,馬福祥升任綏遠特區都統,張兆鉀接任隴東鎮守使,馬鴻賓接任寧夏護軍使,各得其所,利益均沾,甘肅易督風潮才得以平息。但是各方仍互不信任,繼續進行擴軍備戰。十一年(1922 年),張兆鉀為了給振武軍培養一批有文化的青年軍官,就向平涼中學招收在校學生參軍受訓。萬錫紱是全校的拔尖學生,不僅應試合格,還被選送到北洋軍閥吳佩孚所辦的洛陽講武堂深造。這期間,他開始接觸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學習了《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和其它進步書籍以及《新青年》等革命刊物,受到了馬列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啟蒙教育,眼界大開,覺悟提高,思想解放。當時,他曾對同學們說:“我輩要勤奮學習,平世界之窮富,以天下為已任。”十三年(1924年),他在講武堂畢業,又因品學兼優而讓吳佩孚看中,被直接分配到吳部擔任直屬機槍連連長,再升迫擊炮營營長。當年九月,隨吳軍開赴河北參加第二次直奉戰爭。由於直係將領馮玉祥於前線發動兵變,迫使直係“總統”曹錕下台。在“北京政變”的打擊下,直係一敗塗地,他也輾轉返回家鄉。這時,由於大小軍閥的混戰和海原大地震的浩劫,家鄉的城鄉經濟破產,盜匪四起,鄉民們四處逃荒,一片悲慘景象。目睹這一切,使他看清了當今社會的黑暗,更使他認識到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是國家落後、人民受難的根源,從而越發堅定他立誌走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雖然萬家已大不如從前,父親年老,二哥死於地震,大哥在外謀生,父親要求他留在家中,挑起家庭的重擔。擔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了全中國人民的翻身解放,他毅然舍小家而顧大家,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六月,渾淚告別了年老的慈父和身懷有孕的愛妻,義無反顧踏上新的征途。

萬錫紱來到開封,改名赫光,參加了黨領導的地下工作,並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因為他是著名的“洛陽講武堂”的高才生,又親自參加過直奉戰爭,具有軍事理論水平和實戰經驗,所以中共豫陝特委指派他專做兵運工作。次年冬,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赫光、苗廣義、劉明德、蒲子華等同誌,通過各種關係打進駐防在安徽省阜陽城區的國民革命軍等四十七軍高桂滋部,秘密開展兵運工作,參加軍內地下黨的領導工作。不到半年時間,蔣介石叛變革命,發動“四·一二”政變,大批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慘遭殺害,高桂滋部亦不例外,黨組織把已暴露身分的黨員緊急撤離,留下一批隱蔽較好的同誌繼續堅持鬥爭。赫光被黨組織指定為留隊同誌的負責人之一。在革命低潮和險惡的環境下,赫光注意鬥爭藝術,凡與懂英語的同誌聯係,都書寫英語,所以在他負責的工作中一直沒有出過亂子。經過赫光的艱苦努力,終於同駐軍地方黨組織取得了聯係,在中共皖北特委書記魏野疇的幫助和指導下,使軍內黨員數量大增,黨組織也逐步恢複起來。民國十七年(1928 年),高桂滋部參加第二次北伐行動,奉命向山東省轉移。赫光認為時機已到,征得皖北特委同意,準備在高部行軍到山東金鄉縣境內發動兵變。但是因種種原因未能成功,給黨造成了一定的損失。“黨組織在總結這次失敗教訓時認為:要想兵變成功,必須要有共產黨員取得部隊的實際指揮權。”赫光遵照黨的指示,通過關係離開軍部,到基層去當了一名營長,為黨掌握到一營武裝的實際指揮權。

民國十八年(1929年),蔣、馮、閻“中原大地”之後,高桂滋部調往山西平定縣駐防,四十七軍縮編為第十一師,各級軍官原位遞降,赫光由營長改任連長。到民國二十年(1931 年),由於赫光著有成效的工作,高部已有共產黨員五六十名,其主要骨幹多集中在赫光所在的一團,一些黨員還擔任下級軍官,握有一定的兵權。部隊廣大戰士,大多數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多年來在黨組織的耐心教育下,思想認識有一定提高,加上軍中給養不濟,生活困苦,戰士們破衣爛衫如同叫花子,有時還數月拿不到薪餉,甚至連基本口糧都得不到保證,往往成天吃發黴的蕎麵,因此高部全師怨聲載道,人心思變。赫光把部隊的情況及時向上級黨組織作了彙報。中共山西特委經請示北方局和順直省委批準,於5月召開特委會議,軍地黨的負責人在會上彙報和分析了情況,經過認真研究,認為時機基本上成熟,決定在高桂滋部舉行兵變,以赫光所在一團為依靠,帶動二、三團,爭取把高部全建製拉到五台山區建立革命政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這一計劃得到中共中央軍委的批準,軍委決定暴動成功後,立即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四軍。赫光等回到部隊以後,經過月餘的緊張準備,正當各方麵都在按預定方案進行時,突然在6月下旬,高下令逮捕了一團二營八連的共產黨員排長劉玉珊。赫光認為情況緊急,就與副營長劉明德一起趕到太原,向省委彙報請示。省委書記劉天章同誌告訴他們,在上海中央局出了叛徒,向敵人出賣了山西的情報,現在要改變原計劃,先發製人,立即舉行兵變。省委召開緊急會議,會後一麵向中央請示,一麵分頭行動,指定共青團山西省委書記婁凝先幫助赫光等作有關準備工作,並派省委軍委書記穀雄一專程到平定協助赫光領導兵變。7月3日,赫光和穀雄一主持召開黨員骨幹會議,傳達省委決定,商量布置行動方案。與會同誌認為,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事不宜遲,第二天就是機會。因為當時高部三個團長都一齊去北京給高父祝壽,次日又是星期六,許多軍官晚上回家休息,士兵們也自由行動,戒備放鬆,是天賜良機。會議決定4日晚12時舉行兵變。在行動前的晚飯後,赫光再次與兵暴骨幹成員碰頭,宣布行動時間是“午夜十二點整。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赫光得到報告,說手槍連一名黨員班長酒後泄密,敵人已知情,正在采取應急行動。赫光豪不猶豫,當即下令“提前半小時行動”。1931年7月4日午夜11時30分,“平定兵變”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