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家庭與教育 (1)(1 / 3)

我在夏威夷出生,在印尼長大。我擁有黑色皮膚,卻成長在一個白人家庭。然而我正是從這多種多樣的文化中汲取著養分,長大成人。

——巴拉克·奧巴馬

祖父與祖母

1988年,奧巴馬進入哈佛法學院讀書。在前往波士頓之前,他初次來到了自己的家鄉肯尼亞。對他而言,此次家鄉之行意義重大。在這之前他曾經在芝加哥從事了兩年半的社區組織工作,他認為自己的生活需要一些改變。正如後來當他同父異母的弟弟伯納德問他為什麼想起來回家鄉看看時,他說他也不太清楚其中的原因,但冥冥之中就是感覺回家鄉尋根的時候到了。而且他發現這次來到非洲,感受到的遠遠不止家的感覺。奧巴馬從小就沒有父親的陪伴。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對自己多種族身份的困惑一直伴隨著他。因此對於這個身世複雜、經曆坎坷的年輕人來說,這次家鄉尋根無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幫他找到了靈魂的歸屬。

奧巴馬此前在歐洲進行了為期三周的訪問。在這三周內,他去了很多以前早已耳聞卻一直沒有去過的地方,然後發現自己先來到這裏是個錯誤。他身上沒有任何歐洲文化的烙印,在這裏生活找不到任何的歸屬感。是的,他原本就不屬於這裏。他明白了自己先到歐洲來看看,隻會讓他更想去非洲,去了解自己的父親和家鄉。他兩歲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夏威夷,留下了他和母親一起生活。後來他隻見過父親一次,那年他隻有十歲。

離開歐洲後,他坐上了飛往非洲的飛機。他心中有了些許放鬆和解脫,但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和緊張,因為他即將麵對那個讓他魂牽夢繞卻又知之甚少的家族。當飛機降落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國際機場時,他受到了姑姑和他同父異母的姐姐奧瑪的熱烈歡迎。她們帶他來到了家中,姑姑告訴姐姐說:“你一定要照顧好巴利,不要再讓他迷路了。”奧巴馬對於姑姑這種說法感到很困惑。奧瑪解釋說,對於那些離開家鄉很久的人,即使人們知道他身在何方,但還是會說他迷失了回家的路。[ 巴拉克·奧巴馬著:《源自父親的夢想》,紐約:三河出版,2004年版,第307頁。

]後來家裏的親人和朋友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巴利。就這樣,奧巴馬的靈魂之旅由此展開。

到達肯尼亞後,奧巴馬見到了家族中的很多成員,有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們,有姑姑嬸嬸們,還有表親和堂親。通過別人對祖父侯賽因·昂揚格·奧巴馬和他的父親老巴拉克·奧巴馬的回憶,他知道了很多關於他們的故事,也明白了作為奧巴馬家族的子孫後代意味著什麼。為了更加了解祖父,奧巴馬和姑姑、兄弟姐妹們一起坐火車去看望了祖母,也就是祖父的第三個妻子。他們乘坐的火車所行走的鐵路最初是由英國人在1895年修建的。這條線路是從印度洋沿岸的蒙巴薩市[ 蒙巴薩位於肯尼亞東南部,東臨印度洋,濱海省省會,是肯尼亞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同時還是富有魅力的旅遊勝地。——譯者注

]通往東海岸的維多利亞湖[ 維多利亞湖:非洲第一大湖泊。位於非洲東部,烏幹達、坦桑尼亞、肯尼亞交界處,東非高原中部。赤道橫貫北部。為大陸凹陷而成。——譯者注

]長達600英裏鐵路的一部分。這次旅程對於奧巴馬此次尋根之旅也意義非凡,因為從那以後他才真正了解了自己的老家,那個被稱為“四方宅院”的地方。奧巴馬同父異母的姐姐奧瑪和哥哥羅伊已經去過那裏很多次了。奧瑪告訴他,他一定會喜歡上祖母的,因為她是個極具幽默感的老太太。她常年與祖父生活在一起,所以需要這種幽默感。她將祖父稱為“恐怖老頭”,還說之所以這樣稱呼他,是因為他是個極其苛刻、異常嚴厲的人。羅伊補充說祖父會招呼大家一起坐在餐桌前吃晚飯,用精美的中國瓷器,就像英國人一樣。但倘若吃飯時有人說錯了話或用錯了餐具,他就會拿著手杖去敲打他的腦袋。奧巴馬的姑姑澤圖尼則肯定地對他說,父親給她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是的,他的確很嚴厲,但同時,他也深受人們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