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磨刀不誤砍柴
“卜長才,你做這行有多少年了?”
“我們卜家在此地做了四代,抗日戰爭和文化大革命中斷了兩次,後來又重操舊業。”
“這兩樣東西,你知道多少?”
卜長才明白劉大羽的意思:“這兩樣東西是明清時期的宮中之物,我跟他說是清晚期物件,實際上是明代皇室用品。”
“為什麼不說實話?”
“我想壓他的價,幹我們這行的,也就是賺一點差價。”
“你剛才說‘他’,他叫什麼名字?”
“不知道。幹我們這行的,不問來處,也不問去處,這是規矩。賣東西的人尤其謹慎。更何況他的東西來路不正呢。”
“來路不正?怎麼說?”
“這兩樣東西是隨葬品,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他很可能是是幹那個的。”
“幹那個的?你直接說出來得了,用不著繞彎子。”
“是——是——是,他可能是一個盜墓賊。我過去和盜墓賊打過很多次交道,能聞出他們身上的味道。”
“什麼味道?”
“棺槨的味道。”
“根據是什麼?”
“我也就是憑感覺,一言難盡,總之,他身上有一股陰氣。”
“你說這兩樣東西是清代的文物,對方怎麼說?”
“他沒有反駁我——這也是幹我們這行的規矩——大家心裏麵都有數,一般是不會捅破窗戶紙的。但他在價格上咬的很緊,一點不鬆口。。”
看樣子,馮培是一個老手。
“卜長才。這兩樣東西,馮培的開價是多少?”
“扳——扳指六萬。”
“六萬?”劉大羽多少有點意外,怪不得盜墓賊會鋌而走險,自相殘殺呢?
“那麼,這個黃金頭箍呢?”
“頭箍的價格,他開的很高,他也是一個識貨的主。”
“開價多少?”
“他開價十六萬。我還到十三萬,他隻肯讓一萬。”
“馮培怎麼是怎麼說的呢?”
“他知道行情,也識貨,他說,這種東西多少年都遇不到一個,他說自己想做成這筆生意,要不然不會開這麼低的價。”劉大羽是想知道馮培到底繼承了馮得海多少衣缽,現在看到,馮培不但完全繼承了馮得海的衣缽,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我們就是在這個玩意上卡了殼,要不然——
“要不然?往下說!”
“要不然,他早就拿錢走人了。”卜長才是後悔沒有當機立斷,早一點成交。
“你認識這個玩意?”劉大羽指了指黃金頭箍。
“我——我爺爺在世的時候收過一個。這種東西很難見到。”
“馮培是什麼時候決定做這筆生意的呢?”
“他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
“怎麼講?”
“我店鋪裏麵的貨,他都看過了,前幾天,我賣出去一個青花瓷,買家是一個古董收藏家。姓馮的都看見了。我知道他手上有東西。所以就做成了這筆生意,價格上,我還讓了一點。姓馮不是要看嗎?那我就做一筆給他看看。”
“青花瓷是什麼價成交的?”
“五萬。他找我算是找對了。“
“此話又怎麼講?”
“我有固定的顧客群,再說,我接手的東西,最早要追溯到商周時期。我知道幹這個違反國家文物保護法,但圈內都是這麼做的,這你們應該是知道的。”卜長才在為自己的犯罪行為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