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鼓噪對外侵略的戰爭魔頭(1 / 2)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身為關東軍參謀長的東條英機認為大舉西侵的機會已經到來,就迫不及待地率領一支關東軍精銳兵團撲向山西,一個月後,占領了大同。

攻占大同之後,東條英機馬上命令向太原發起進攻。他們在占領平定縣城後,繼續燒殺搶掠,肆意強奸婦女,同正在南京瘋狂殺戮的日寇展開了殺人競賽。

東條英機兵團進攻之神速,深為日本天皇和法西斯頭目所讚賞,被稱為關東軍的“閃電式作戰”,東條英機因此獲得了日本政府的第一張“戰功獎狀”。東條英機躊躇滿誌,反動氣焰更為囂張。

1937年11月,日本同德、意法西斯簽訂了“防共協定”,法西斯軸心國侵略集團正式形成。三國擬訂了加強合作以對付蘇聯的基本方案,同時決定尋找機會向蘇聯挑釁,以試探一下遠東蘇軍的虛實。

1938年7月30日,日本蓄謀已久的軍事行動開始了。日軍一個營搶占了臨近中蘇邊界的張鼓峰以北的沙草峰。蘇方於8月5日奮起反擊,激戰5天,將日軍全部擊退。日軍損失嚴重。

東條英機是張鼓峰事件的鼓吹者和陰謀策劃者,向蘇發動進攻,是他夢想多年的願望。張鼓峰挑釁的失敗並沒有使他甘心,幾個月以後,在日本“陸軍管理事業懇談會上”,他發表了一篇所謂“爆炸性”演說。

他瘋狂叫囂要確定“對蘇中兩國同時正麵作戰”的緊急任務:“今後由於麵臨準備對蘇中兩國同時進行武力作戰之必要,必須傾注人馬資財之全力以建設新軍備。”他強調:“今後一個時期要排除所有障礙,向軍備之充實、軍需生產之飛躍擴充以及基礎生產力之擴充而邁進。”

東條英機的“爆炸性演說”發表之後,立刻在日本經濟界和輿論界引起軒然大波,一些地方的股票一齊下跌,他被人們咒罵為“戰爭魔王”。

但不管是在張鼓峰的碰壁還是本國人民的咒罵,都未能使東條英機放棄進攻蘇聯的念頭。

1939年5月,他又在中國東北的中蒙邊境製造了諾門坎事件。然而這次軍事挑釁,日軍失敗得更慘,共計傷亡50000多人,損失飛機200架,火炮損失達72%。

這次失敗好比當頭一棒,震碎了東條英機妄圖向蘇聯擴張的美夢。日本法西斯開始考慮在北方對蘇聯“保持靜謐”,轉而集中力量向南方尋找出路。

北進失敗使得日本更加迫切地企圖在中國戰場“速戰速決”。然而,由於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和在華兵力的嚴重不足,日寇被迫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相持階段。戰爭形勢的變化,使得日軍本部再次改變對華政策。

1938年7月,日本召開五相會議,提出“把民族矛盾引向主義的對立”。日本一方麵加緊對國民黨的誘降活動,一方麵變本加厲地鎮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運動。在這一背景下,東條英機等人提出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掃蕩”。

1940年,德國法西斯橫掃歐洲,極大地鼓舞了日本法西斯政府。日本妄圖打通粵漢路和湘桂路,進攻昆明、西安、重慶,迫使國民黨政府屈服。麵對日軍的囂張氣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毅然發動“百團大戰”,迫使日本陸軍更換華北軍團司令官,沉重地打擊了日本的擴張野心。

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日本政府再次更換內閣,由近衛文麿出任首相。近衛文麿是一個十分有特色的人物。他出身貴族世家,卻標榜親近平民;口口聲聲向往和平,卻是對華大規模戰爭的主謀和決策者。

近衛組閣,首先看中了有著侵華戰績和具有“剃刀將軍”之稱的東條英機。在近衛的推薦下,東條英機被任命為陸軍大臣,爬上了陸軍最高統帥的交椅。

新首相和大臣們果然默契,剛組閣4天,就拋出了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的新國策。對內實行全國總動員,對外密謀與德、意簽訂同盟條約,通過外交欺騙保持美、蘇的中立。

在此基礎上,日本集中力量進軍東南亞,趁英、法無暇東顧之際,攫取他們在這一地區的殖民地。

在這一國策的指導下,1940年9月27日,日本、德國、意大利同盟條約建立,日本正式把自己牢牢綁在了法西斯戰車上。

東條英機就任陸軍大臣,成為左右日本政局的實力派人物絕非偶然。

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就把占領亞洲、稱霸世界作為基本國策。在以後的曆史發展中,新興資本主義的擴張欲望和封建的武士道精神交融混合,使得日本舉國上下都把侵略和擴張當成天經地義的神聖職責。

至20世紀初葉,隨著經濟危機和國內、國際矛盾的加劇,對外擴張的暗流急劇擴大和顯現,終於成為日本政治的主流。

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曆次暴力暗殺,連內閣中的高級成員都難免一死,就是最有力的證明。而東條英機等人的平步青雲,恰恰從另一個側麵證明了這一潮流的力量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