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爾夫·施密特,德國和丹麥混血兒。假如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他也許會是一個風流浪子。
不過曆史卻給了他一個獨特的位置,讓他成為了曆史上最著名的雙重間諜之一,用一種多數人無法企及的方式遊戲人生。
1940年9月19日夜晚,德國王牌飛行員加頓費爾德少校駕駛著一架梅塞施米特-110戰鬥機,滑過德國漢堡郊外一個軍用機場的跑道,消失在夜空中。
梅塞施米特-110在德國空軍當中的表現相當平庸。這種三座單翼重型戰鬥機,機體龐大,動作笨拙,容易被發現和擊落,甚至在不列顛之戰後期,要梅塞施米特-109護航才能出動。
隻是後來在抗擊英軍對德國的戰略轟炸中,倒是戰果斐然。一般的王牌飛行員都不太喜歡這種笨重的戰鬥機。
不過加頓費爾德少校這次的任務不是去格鬥,更不是去投擲炸彈。他此行要把一名特殊人物投到大不列顛的土地上。這個人此時就坐在他後麵,他的名字叫武爾夫·施密特。
武爾夫·施密特的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丹麥人。這種跨國婚姻在歐洲相當普遍,因此歐洲人能說多國語言的不在少數。武爾夫·施密特出生在一戰爆發前的德國,1914年就隨母親回到了丹麥,躲過了戰火。
至20世紀30年代,武爾夫·施密特已經成長為一個標準的北歐帥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還沒有完全從1929年至1933年巨大經濟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在鬱悶、沉重的空氣下,納粹黨人充滿偏執和衝動的言論對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們具有巨大的煽動性。武爾夫·施密特也不例外,他讀希特勒所著的《我的奮鬥》竟然讀到如醉如癡。
雖然自己是丹麥國籍,但他決心為父親的祖國——德國奮鬥,並且在丹麥加入了納粹黨。按道理說,武爾夫·施密特這位呂貝克大學法律係的畢業生應該有個理性的腦袋,然而他天生就是個冒險家,間諜工作對他來說也許是致命誘惑。因此,當德國情報局找到他,希望他為德國做間諜的時候,武爾夫·施密特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為了當間諜,武爾夫·施密特用過無數的化名,戰後打算研究他、報道他的作家和記者走了無數的彎路,到現在也沒人能統計出他到底化名過多少次。
敦刻爾克戰役結束後,納粹德國開始考慮進攻英國的問題。但是由於英國人反間諜機關當機立斷,鏟除了所有英國境內的德國間諜網,德國人失去了獲得英國情報的主要來源。沒有情報是不能打仗的。
在英國嚴密的防空體係麵前,德國人完全沒辦法開展對英國本土的航空偵察,而且作為一個完整的情報體係來說,技術偵察和人力情報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技術偵察包括航空照相、無線電監聽等,人力情報就是派遣特務,用竊取、收買、現場觀看等手段獲得情報。沒有人力情報的支持,就不可能知道對方的完整情況,例如敵方軍隊的士氣如何、社會秩序如何等,用技術偵察就不大靈光。因此,德國情報局漢堡站受命重建駐英國情報網。
其實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首先,派遣特務很難踏上英國的土地。在和平時期,可以用記者、外交官、訪問學者或者移民的方式,向一個國家派遣長期駐紮的間諜,但是在戰爭時期,這些人都受到反間諜機關的嚴密控製。
如果德國要派遣一名特務以第三國人士的身份進入英國,還要經過一個比較長的活動周期。至於移民就更不可能了,誰會冒著危險移民到戰雲密布、物資匱乏的英國去呢?在這個時候提出移民,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況且英國是個相對穩定的社會,外來人士要融入英國社會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也就是說,通過常規方式,沒有幾年的周期,是不可能把間諜派到英國去的。
德國情報局漢堡站為了向英國派遣特務,無奈之下隻好使出了最笨的辦法:讓特務偷渡或者空降英國。漢堡站對這種方法多少還有點信心,因為他們手裏還掌握著一個沒有被英國人發現的潛伏間諜——約尼。
因此,漢堡站每次派遣特務前後,都要通知約尼設法安置。然而約尼早就向英國人投誠了,但漢堡站卻不知道約尼的叛變,武爾夫·施密特更不知道。此刻的他正在興致勃勃地接受間諜訓練,例如使用電台、跳傘等。然而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他卻沒有機會解決。
武爾夫·施密特能夠讀寫英文,也能說一點,可是他的英語發音充滿了德語味道。
如果把他放到美國去,或許不會有什麼問題,因為每天都有一大群人操著蹩腳的英語踏上美洲大陸。但把他放到英國人當中冒充英國人,馬上就會露餡。
武爾夫·施密特本人和漢堡站到底是沒有想到這個問題,還是打算碰碰運氣,我們不得而知。訓練結束後,武爾夫·施密特得到了上司的高度評價:“思想上已經充分武裝起來,精力旺盛,受過第一流的教育,有教養,舉止優雅……”年輕的小特務要被放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