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這一天,是1606年,天氣晴朗暖和,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裏,有一位呱呱的嬰兒哭聲在村落一處響起,原來出生的是一位硬骨郎兒,於是父親給他取了名字叫忠兒,希望他長大後能聽話,為貧苦的人忠良有出息。父親滿懷希望就落在這小生命的盼望中了。
張獻忠出生在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他呱呱墜地時,家裏的土坯房顯得格外陰冷。他在繈褓中,小臉皺巴巴的,微弱的哭聲仿佛也在訴說著這個家庭的艱辛。
母親望著懷中的他,眼中雖有初為人母的喜悅,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憂慮。父親蹲在門口,吧嗒吧嗒地抽著旱煙,煙霧繚繞中,是那緊鎖的眉頭和深深的歎息。
隨著張獻忠漸漸長大,學會了走路和說話,他也開始跟著父母在田間地頭玩耍。小小的他,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看到田地裏忙碌的父母,他也會蹣跚著去幫忙,哪怕隻是撿起掉落的麥穗。
到了入學的年齡,別的孩子都背著書包去了學堂,他卻隻能眼巴巴地看著。有一次,他偷偷跑到學堂外麵,聽著裏麵傳來的朗朗讀書聲,眼中滿是渴望。被父親發現後,父親無奈地抱起他說:“孩子,咱們家沒這個條件啊。”張獻忠懂事地點點頭,從此不再提及讀書的事。
童年的張獻忠,沒有玩具,沒有新衣服。他唯一的樂趣就是和村裏的小夥伴們在田野裏奔跑嬉戲。但即使是玩耍,他也總是會照顧那些比他弱小的孩子。
有一回,村裏來了個賣糖葫蘆的小販,孩子們都圍了上去。張獻忠看著那紅彤彤的糖葫蘆,饞得直咽口水。但他知道家裏沒錢,隻能默默地走開。小夥伴們拿著糖葫蘆在他麵前炫耀,他也不生氣,隻是默默地回到家,幫母親做著力所能及的家務。
農忙時節,張獻忠跟著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小小的身軀扛著比自己還高的鋤頭,在田地裏艱難地勞作。太陽暴曬下,他的皮膚變得黝黑,汗水順著臉頰不停地流淌。
有一年遭遇旱災,莊稼顆粒無收。家裏的存糧越來越少,張獻忠經常餓得肚子咕咕叫。為了節省糧食,他總是說自己不餓,把食物讓給父母和年幼的弟妹。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張獻忠的內心充滿了對改變命運的渴望。他看著村裏富人家的孩子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讓家人過上好日子,讓所有貧苦的百姓都不再挨餓受凍。
隨著年齡的增長,張獻忠的心智愈發成熟。
有一天,村裏來了個走江湖的藝人,表演了一番精彩的雜耍,引得眾人圍觀。張獻忠也在人群中,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心中充滿了好奇和向往。
表演結束後,他跑到藝人麵前,一臉渴望地說:“大叔,您能教教我嗎?”藝人看著他那真誠的眼神,笑著說:“孩子,這可不是一天兩天能學會的。”張獻忠堅定地回答:“我不怕吃苦!”藝人被他的執著打動,教了他一些簡單的技巧。
回到家,張獻忠興奮地給父母展示,他說:“爹,娘,等我學會了,以後去城裏表演,就能掙錢養家啦!”父母看著他,眼中既有欣慰又有擔憂。
又有一次,村裏的惡霸欺負了一個賣菜的老人,把老人的菜籃子打翻在地。張獻忠看到後,立刻衝上去,大聲喝道:“不許欺負人!”惡霸嘲笑道:“你個小毛孩,也敢多管閑事?”張獻忠毫不退縮:“有本事你衝我來!”雖然他身材瘦小,但那股氣勢卻讓惡霸有些心虛,最終惡霸灰溜溜地走了。
老人感激地拉著張獻忠的手說:“孩子,你真勇敢!”張獻忠拍拍胸脯:“這是我應該做的!”
在村裏,張獻忠和一個叫小花的女孩關係很好。他們經常一起在山坡上放牛,張獻忠會給小花編花環,小花則會給張獻忠帶自己做的幹糧。
有一天,小花不小心摔破了膝蓋,疼得直哭。張獻忠心疼地說:“小花別怕,我背你回家。”小花擦了擦眼淚說:“張獻忠哥哥,你真好。”
然而,生活的困苦並沒有因為這些小小的溫暖而改變。家裏的債務越來越多,父母的身體也因為過度勞累而每況愈下。
張獻忠咬著牙對父母說:“爹,娘,我要出去找活幹,掙錢還債!”父母含著淚點頭。
張獻忠決定出去找活幹後,暫時留在了村裏,等待合適的機會。
一天,村裏來了一夥強盜,他們衝進村民的家裏,搶奪財物,還打傷了不少人。張獻忠看到這一幕,怒火中燒。
他大聲喊道:“你們這群強盜,不許欺負鄉親們!”
強盜頭子不屑地說:“小子,別多管閑事,小心連你的小命都不保!”
張獻忠毫無懼色:“有我在,你們休想為非作歹!”
說罷,他抄起一根木棍就衝了上去。強盜們被他的氣勢嚇了一跳,但很快反應過來,一起圍攻他。
張獻忠左躲右閃,憑借著靈活的身姿和從小在田間勞作鍛煉出的力氣,與強盜們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