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4日,又是一個猶太教的安息日,對於特拉維夫,對於整個以色列,還有所有中東和平進程的關注者,這一天成為他們記憶中永遠難以抹去的日子。

23點06分,特拉維夫市伊希洛夫醫院門前,無邊的燭光在習習的海風中跳動,燭光一直連到國王廣場,人們悲泣聲中隱隱傳來的是半小時前曾與總理共同高唱的那首《和平之歌》——

讓太陽升起

讓清晨充滿光明

最聖潔的祈禱也無法使我們複生

生命之火被熄滅的人

血肉之軀被埋入黃土的人

悲痛的淚水已無法將他們喚醒

也無法使他們重獲生命

無論什麼人

無論是勝利的歡樂

還是光榮的讚歌

都不能使他從黑暗中

回到世上與我們重逢……

伊希洛夫醫院門前的燭光已經難以望到邊際,人們還未從剛剛目睹的一幕中解脫出來——可敬的總理在槍聲中悄無聲息地倒下……人們情願倒下的是自己,而不是這位戰功卓著的帕爾馬契老兵,“六天戰爭”的英雄,魅力無窮的“將軍大使”,帶給“第三聖殿”和平與繁榮的,一位可敬的老人。人們也相信耶和華會讓他在手術台上醒來,讓他重新踏上中東和平的漫漫征程,人們都不會忘記1993年總理在白宮南草坪與阿拉法特握手時曆史的一瞬……然而,23點10分,這位第三聖殿的和平使者終於停止了呼吸。幾分鍾以後,總理高級助手哈伯把這個悲痛的消息告訴了守候在醫院門口的人們,人們再也難以壓抑心中的悲傷,海風吹熄了人們手中的蠟燭,許多人抱頭痛哭。

從伊希洛夫醫院到國王廣場的路上擠滿了剛剛參加這次“要和平,不要暴力”集會的人們,這一天有10萬多人參加了這一集會。

一個為人類貢獻了《聖經》的民族,莊嚴的聖殿兩度被毀,一個在曆史上消亡的國家在20世紀夢想成真,“第三聖殿”在戰火中艱難地重建,一位慈祥的老人與大家一起盼到了和平的曙光,然而老人卻在極端分子的槍口下拋開未竟的事業遠去了,人們的腦子空空的,甚至在想,讓橄欖枝紮根於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爭鬥廝殺的鮮血染成的紅色沙漠,已經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以色列的大地沉浸於悲慟之中,而拉賓總理最後的演講卻仍在渴望和平的人們心中回蕩著:

“我當了27年的軍人,隻要和平的機會沒有到來我就會矢誌不渝地鬥爭下去。我相信現在有一個機會,一個爭取偉大和平的機會,為了站在這裏的人,為了更多的不在這裏的人,我們必須把握住這個機會。”

伊紮克·拉賓是一位偉大的男人(克林頓語)。他唱的最後一首歌是和平之歌,他把這首歌放進衣袋裏,子彈卻射穿了它……

(佩雷斯語)

在本書的有限篇幅裏,我們將追溯的正是這位和平勇士的曆史,七十三載的自強不息——他有過從士兵到將軍的履曆,更有從一名“戰神”變為一名和平使者的複雜過程,在回顧他的一生足跡時,你亦會看到以色列這個中東小國成長書簡中的一幕幕興衰榮辱,因為伊紮克·拉賓把一生都獻給了這個神秘國度的人民,他的履曆自然也成了整個曆史的一部分,作者的拙筆或許並不能完全展現一個真正的曆史壯錦,但我卻是被拉賓對中東和平之付出深深感動了,那塊半個世紀狼煙四起的地方,由拉賓帶來了和平的曙光,這是了不起的。在驚喜、讚賞與感歎之餘,我願與大家一起翻開曆史,我們從1922年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