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第二性》及其他(3 / 3)

《名士風流》一書,在波伏瓦一生的創作中的確占據著重要地位。它代表著波伏瓦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與其以往小說所不同的是,這部作品重點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一部分“左翼”知識分子精英的精神危機,揭示了他們在麵臨“說真話”與“幹革命”這一抉擇問題上的矛盾心理。這部小說無論在題材上、內容上,還是在表現方法上,都與《女客》、《人總是要死的》都有所不同。《女客》主要是自傳性小說,細致地描寫了波伏瓦與薩特、奧爾加之間的“三重奏”生活。而《人總是要死的》則偏重表現哲理性的思考。隻有《名士風流》既有自傳成分,又有對存在主義運動內部分裂的反思,但更多地反映了二戰之後,西方左翼知識分子在麵對世界向何處去,西方知識分子應如何選擇他們的道路問題上的思考和精神探索。因此,從這部小說中可以看出,在50年代裏,波伏瓦對於發生於她身邊的各種政治事件、各種意識形態方麵的變化,表現出了一種高度的關注和介入、幹預意識。

如果說《名士風流》是以波伏瓦在二戰後至1952年的生活經曆為題材的話,那麼小說中的一些人物就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相應的原型。在小說中,亨利是以阿爾貝·加繆為原型來塑造的。小說描寫了亨利創辦《希望報》的經過,以及他所遇到的來自左派和右派壓力的夾擊。小說中,亨利與法國左派運動組織的發起人,他的盟友羅貝爾之間發生了矛盾。他們曾在巴黎淪陷時期就攜手從事地下抵抗運動,戰後又共同參予一些社會政治活動,屬於同一派別。但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幻,兩人的政治分歧逐漸加大,最後被迫分道揚鑣,亨利則被左派運動組織開除。小說中羅貝爾的原型就是薩特。他作為一個想有所作為的左翼知識分子,在戰爭中就有非凡的表現,成為地下抵抗運動的領導人。戰後他認為拯救西方社會,隻能依靠集體的力量,因而傾向社會主義,站在蘇聯一邊。在現實中,他也同樣遭到了右派的攻擊和左派的懷疑。最後他所領導的新左派運動,因得不到盟友的支持而失敗。羅貝爾在其社會主義理想宣告破滅後,曾感歎道:“今天在法國,一個知識分子是無所作為的,我們想獨立於兩個陣營之外,其實卻無能為力。”但他仍不會放棄自己的努力和行動。小說中通過亨利的經曆,真實地反映了法國存在主義《現代》刊物的創辦經過及存在主義文學組織內部政治分歧的過程。而通過羅貝爾的經曆則深刻表現了法國左翼知識分子的精神探索過程,同時也宣揚了法國存在主義領袖人物薩特一些積極的政治主張。小說中心理醫生安娜和美國作家劉易斯則是根據波伏瓦自己和她的異國情侶納爾遜·阿格林為原型構思的。在小說中,安娜與劉易斯的愛情故事雖然描寫得生動感人,但在整部小說中,終歸隻是一個插曲,是一個次要的情節。因此,這部小說的社會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名士風流》在1954年10月出版後,《法蘭西文學報》立即作出反映,對該作品及時給予了肯定。同年12月,該書榮獲了龔古爾文學大獎。這次獲獎對波伏瓦意義非同一般,它終於使西蒙娜·德·波伏瓦躋身於法國20世紀當代名作家的行列。這是這一榮譽給予她的最高承認。

自1949年6月《第二性》的發表至1954年12月,波伏瓦因《名士風流》而第一次獲龔古爾文學獎,在短短的5年中,波伏瓦的社會影響和聲譽與日俱增。這是她一生的鼎峰時期。而這一時期,她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創作上,都逐漸擺脫了受薩特的影響。在思想上,她表現出了女性學者那種特有的對一些社會重大問題的纖細、敏銳的認識,表現出了她能抓住與自身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並在這方麵開拓其小題大做式的探索。而在創作上,她已跳出了原來的框框,擴大了自己的視野。這一時期,她已一改以往的內心體驗式的創作風格,開始了積極地把握時代脈搏,及時反映社會現實問題的寫實派創作。在思想和文學領域裏,她都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子。

這一時期,她與薩特仍保持著相互的信任和坦誠。他們的合作,他們的事業越來越聯係在一起而更加地熔融難分。他們契約式的愛情又經受了幾度風霜雪雨的考驗。在情感的曆程上,他們始終保持著各自的自由和獨立。回首當年方覺這獨立的來之不易,這其中凝有多少憂愁、疑惑和傷痛,又溶有多少嘲諷、謾罵和圍攻。但波伏瓦按照自己的選擇走過了,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著。她擁有了自己獨立的人格,確立了成熟女人的強烈的自我意識。她不論在事業上、情感上,還是在生活上,已不再依附於任何人,她不再是他人的影子,她就是她自己——西蒙娜·德·波伏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