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是《第二性》發表25周年,法國為此舉行了一係列紀念活動。世界許多國家也紛紛以不同形式予以響應。在法國,許多報刊均刊登出紀念文章,有關的討論會也紛紛舉行。波伏瓦高興地接受了電視台的邀請,第一次在電視上與她的讀者、觀眾和支持者見麵。經過一生的艱辛努力和不懈奮鬥,波伏瓦以及她為之終生奮鬥的婦女解放事業終於得到了全國公眾的普遍擁護,終於得到了世界範圍的承認和支持。

1975年,薩特已行動不便、視力衰竭。這位70高齡的偉人已步入自己最後的時光。波伏瓦這時幾乎終日陪伴於他身邊,照顧他的日常生活。薩特這位一生不習慣於依賴別人的強者,此時流露出對波伏瓦這位共度一生的伴侶的依戀。由於薩特視力衰退,無法寫作,波伏瓦便根據他的口述記述他想說的話和與別人的談話。從1975年至1980年,波伏瓦自己幾乎停筆了,她把主要時間和精力用在幫助薩特筆錄他的口述文章。此外,她還忙於《現代》雜誌的編輯工作。1980年4月15日,薩特因肺氣腫死於勃魯塞醫院。薩特之死給波伏瓦帶來了無限的痛苦,注視著這位與她相伴半個世紀的終生伴侶,她感到整個世界包括她自己都被他帶走了。波伏瓦回憶當時薩特逝世時的情景時說:“……我想鑽進被單躺在他身旁。”但不久,她擺脫了薩特之死帶給她的痛苦。她說:“永遠不要指望別人,要靠自己。如果我無所事事,什麼也不幹,我自己就一文不值了。”

薩特去世後,波伏瓦又完成了兩本書,短篇小說集《何時超凡》和論著《告別的儀式》。《告別的儀式》主要反映了薩特晚期的生活情況。作品真實、細致地記述了薩特在這一時期的思想、情感及風燭殘年中的日常生活。該書出版後,波伏瓦再次受到了強烈的攻擊。一些讀者指責她不該表現薩特的風燭殘年,譴責她褻瀆了一個偉人神聖的形象。而波伏瓦已不再理會輿論的是與非,她在自己一生的最後歲月中埋頭整理讓——保爾·薩特的遺著。她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說:“我想這是一個有關藝術作品的特殊觀念的問題,應該把薩特的藝術作品看作是一個完整的小花園,它是理解其他東西的中介。我們應當問一下為什麼在這兒而不是在那兒種這些花。”在自己的最後歲月,波伏瓦覺得她有責任給公眾一個薩特的真實形象。這是她對薩特,對讀者,以及對她自己的最後責任。

1986年4月14日,法國作家、社會活動家、傑出的女權主義者西蒙娜·德·波伏瓦辭別了人世,終年78歲。法國政府為波伏瓦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密特朗政府派了四位要員出席了葬禮。人們把波伏瓦葬於蒙巴那斯公墓,緊挨著讓-保爾薩特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