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宣布中華民族進行神聖的抗戰(1)(1 / 3)

(蔣介石在抗戰中)

一、廬山聽到了盧溝橋的槍聲

1.一開始,蔣介石並不清楚日本人的企圖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越來越不受日本歡迎:他竟然停止了對共產黨的軍事圍剿,更為可恨的是他居然敢太歲頭上動土,開始向天皇的軍隊動槍動炮了。對中華大地久已虎視眈眈的日本,再也不甘心也不滿足像蠶兒吃桑葉一樣慢慢地吃掉中國。蔣介石的變化不僅激怒了狂熱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而且讓他們心生懼意。不能再猶豫了,一定要速戰速決,絕對不能讓已經與共產黨聯手了的蔣介石從容地為天皇的軍隊掘好墳墓。日本開始策劃新的“大陸計劃”,它決定“鯨吞”中國。

1937年夏天,駐屯華北的日軍不斷向負責華北防務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尋釁滋事,一時間華北劍拔弩張。戰爭的烏雲彌漫了華北的上空,使得這裏的夏天更加的煩悶。此時的東京,正盛傳這樣的謠言,“七夕的晚上,華北將重演柳條溝一樣的事件”。

日本人所說的柳條溝事件就是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先行破壞了柳條溝附近的鐵路,反誣中國軍隊所為,悍然發動了對東北軍的攻擊。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東北軍撤入關內,東三省就這樣拱手讓給了日本人,熱衷於“安內”的蔣介石頭上從此多了一頂賣國賊的帽子。在九一八事變前,東京也曾盛傳9月18日將發生柳條溝事件,後來果然絲毫不差地證實了這個預言。那麼,現在這個預言還會靈驗嗎?

雖然得知那個傳言的中國人並不多,不過,所有的人都可以放心,華北不會變成第二個“滿洲”。不管怎麼說,1937年的中國已經不是昔日那個內戰困擾的中國,1937年的蔣介石也已經不是當年那個不抵抗的蔣介石了。

(盧溝曉月)

1937年南京的夏天像往常一樣的炎熱。每年的夏天,蔣介石都要到廬山的避暑公寓裏辦公和休閑,今年依然不例外。華北一向是宋哲元的天下,他對蔣介石、對日本、對救亡都有兩麵性。對蔣介石,他是一麵保持上下級關係,一麵又行使自治,例如在用人、行政、關稅、鹽稅、統稅等都歸自己支配,成為獨立化的政權。對日本,他是一麵妥協,一麵敷衍,碰到最大問題就推到南京政府去解決。對救亡,他是一麵反共,一麵主張“槍口不對內”;一麵不敢公開鎮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救亡運動,一麵反對在冀察兩省舉行抗日遊行示威。對於危機潛伏的華北時局,蔣介石憂在心頭,但那裏沒有中央軍,鞭長莫及,隻能電告宋哲元加強警惕,多做準備,以防不測。

7月的廬山,風景秀麗,清爽宜人。據說,廬山的夏天,天晴時一日如三季:晨如初春,午如初夏,晚如初秋,的確是個避暑的好去處。蔣介石喜歡廬山,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裏有水。他曾說過:“峨眉之不及廬山美麗,乏人避暑,就因為峨眉少水。”蔣介石愛水,尤其喜歡靜靜聽潺潺流水聲,以助思潮。“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常年在軍界政界摸爬滾打的他,也厭煩了勾心鬥角,內心深處依然存有詩意般的追求。

不過,日本人已經不會讓他繼續體驗唐詩般的寧靜安謐境界了。

(日軍炮轟宛平縣城)

7月7日深夜,北京西南方向響起激烈的槍聲。在盧溝橋地區進行軍事演習的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和受到射擊,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方麵的嚴詞拒絕,悍然向中國軍隊駐守的宛平縣城發起了進攻,駐守宛平的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偉大的中國民族的抗日戰爭由此揭開序幕。

東京盛傳的預言又一次驗應了,是曆史的巧合,還是日本人有先知先覺的能力?都不是。在日軍侵華史上,一切的巧合都是人為的安排。但是,日本人預言了七七事變,卻難以預料事變的結局。

盧溝橋是中國富有詩意的勝地之一。從金朝起,經元、明、清數代,“燕京八景”名稱雖屢有變動,但其中的“盧溝曉月”一景卻一直保存下來,成為文人雅士吟詩作畫的生動題材。日軍在此處發動進攻並非迷戀於當地詩意般的景色,實在是由於它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這裏是北平以至整個華北通向中國南部的咽喉之地,有詩讚:“盧溝石橋天下雄,正當京師往來衝。”盧溝橋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現在,由於日偽已經構成了三麵合圍北京的態勢,位於平漢線附近的盧溝橋地區軍事地位更是非同一般。如果中國軍隊守住這個橋頭堡,進可攻,退可守;而一旦被日軍占領,北平就成為了一個孤立無援的死城。一場國人期待了多年的全民族反侵略戰爭就在這個敵我必爭之地打響了,盧溝橋從此又成為中國人反對外來侵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廬山牯嶺。7月8日清晨,一封華北地方當局的“特急電報”呈上蔣介石的辦公案頭。為躲酷暑移到廬山辦公的蔣介石以及南京政要們已經顧不上欣賞如詩如畫的風景,思緒一下子都飄飛到了遙遠的北國。戰爭就這樣開始了嗎?一時間,蔣介石還弄不清楚日本此次挑釁的真實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