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蔣介石也在期待美國的默許。在這段時間裏,蔣介石不斷向美國記者表示,他“決心要消滅共產黨,現在隻看美國的態度如何”。4月初,宋美齡給回到美國的馬歇爾的信中說:“中國需要他,希望他趕快回到中國,並把馬歇爾夫人也帶來。”4月18日,馬歇爾夫婦雙雙飛返重慶。美國的態度很曖昧,蔣介石似乎得到了暗示。他的膽子隨著前沿軍隊的增多也更大起來。他把檢驗國民黨軍軍力的場所選在了東北。其實,東北被排除在停戰區域外,槍炮聲一刻也沒有中斷過。蔣介石命令已抵達東北的部隊分三路向東北民主聯軍進攻:新六軍的第二十二師為南路,進攻盤山、台安、遼中、遼陽、營口。第五十二軍第二師為中路,沿北寧線兩側掃蕩新民以東,並向沈陽推進。第十三軍第八十九師為北路,由彰武、阜新分別掃蕩公主屯、秀水河子、騖歡池等地。國民黨的三個軍氣勢洶洶向東北地區擴展。杜聿明三路會攻四平。四平,位於東北平原腹地,地處沈陽、長春之間,是中長、平齊、四梅三條鐵路的交彙點,處於東、西、南、北滿的十字路口,又是著名的糧食集散地。四平,兵家必爭之地!“要控製東北,必須控製四平!”毛澤東這樣看。“沒有四平,就沒有東北!”蔣介石如是說。於是,四平之戰從4月18日到5月18日,打了整整一個月。5月14日,杜聿明指揮三麵大軍按期會攻四平。四平不平,四平危急!5月18日半夜至19日淩晨,保衛四平的民主聯軍在夜色掩護下,相繼悄無聲息地撤離四平。
共產黨從不能不堅守的地方撤退了,蔣介石覺得東北的共產黨已經不足為懼。不過他還是認為關內的行動要謹慎,中原地區那幾十萬共產黨軍隊,隨時都有插入南京政府心髒的威脅,必須風卷殘雲般一舉把他們殲滅,否則後患無窮。山東和陝北的共產黨像兩隻隨時都可以給人致命一擊的拳頭,當然也不能忽視。為了做好更加充分的準備,保證一擊必勝,蔣介石又把馬歇爾抬出來繼續搞調停。
6月10日,休戰談判剛剛開始,蔣介石卻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紀念周上說:“今天以前我是主張政治解決的,可現在我必須放棄政治解決了,已經給他們(指共產黨)15天的反省期限。”“必須放棄”一詞出自國民黨最高統帥之口,說明和平已經死亡。當時蔣介石已同意延長停戰期15天,為了防止他的部下產生誤解,喪失對戰爭的熱情,他竟將休戰期的延長解釋為:這是中共的反省期。這是何等的妄言!
此時此際,蔣介石夢想再現20年前的北伐輝煌。就在6月10日的會議上,他得意地談起了那段曆史:“我在北伐時決定3年解決統一問題,結果不到3年便告統一。請同誌們再次相信,我決心一年內完成軍事,兩年內恢複經濟。”大戰的車輪已不可逆轉。
6月14日,美國國務院正式向國會提交一項軍事援華法案請國會審議。同一天,白宮又與國民黨政府簽訂一項由該法案所提出之協定,即《中美租借法案物資協定》。這一協定規定,美國將保證供應國民黨政府以充分的軍火和器材。華盛頓的這一舉動,極大地激怒了延安,自1月以來的半年內,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公開地、全麵地譴責美國的援蔣政策,措詞之嚴厲,也是前所未有的。共產黨與美國的關係已開始惡化。蔣介石卻似乎從中看到了希望,加緊了大戰的準備。
為了打好蓄謀已久的大戰,蔣介石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麵已做了精心準備。他在命令熊式輝、杜聿明等人在東北大打的同時,也加緊在關內調兵遣將,把軍隊、武器彈藥送往內戰前線,建立各種軍事設施,調整指揮機構,製定作戰計劃,忙得很。
為了大打,蔣介石調整了最高軍事指揮機構。他學習美國的做法,於6月1日正式建立了國防部,任命白崇禧為國防部長,任命陳誠為參謀總長,又讓一大批高級將領擔任國防部次長,陸海空軍總司令等。白崇禧、陳誠都是國民黨內有名的反共“主戰派”,蔣介石把這兩位大將安排在國防部的重要崗位上,目的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