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
岩石是指按照一定的形式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天然的、有著穩定外形的礦物或者玻璃合體,是構成上地幔和地殼的物質基礎。
按照岩石的成因,通常可以把他們分為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岩。岩漿岩即火成岩或噴出岩,是高溫熔融的岩漿在地表或者地下冷凝作用下的產物;變質岩即岩漿岩、沉積岩,由於其所處的地質環境的改變經變質作用而形成的產物;沉積岩即地表條件下經過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產物再經過水、空氣和冰川等外力的搬運、沉積和成岩固結而成的產物。
占地球陸地麵積75%的是地殼表麵覆蓋的沉積岩,而海洋底部幾乎全部被沉積物所覆蓋。岩漿岩和變質岩在地表以下16千米範圍的體積占95%。
岩石循環
岩石經過一遍又一遍的重組,不斷地由一種類型轉變為另一種類型,這個過程就是岩石循環。
由於岩石的各種剝蝕作用不斷的運作,已形成的各種岩石會再次改變。由此可見,剝蝕作用是促使岩石物質不斷循環的重要原因之一。
削高填平
削高填平是指岩石經過風化被搗碎,然後又將其從原來的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沉積下來,也就是經過風化剝削、搬運、沉積後,將高山和高原破壞掉,把低窪的地方填平。
風化
風化是指岩石在風或其他外力作用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物理和化學以及生物等反應。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溫條件下,岩石矗立在原地出現崩解或蝕變,而崩解和蝕變的區別則反映了物理作用和化學作用之間的差異。物理作用隻是在岩石破碎的情況下,不造成岩礦物的任何分解。而化學作用則是指一種或多種礦物進行了蝕變。風化帶被稱為表土或殘餘土。風化作用的下限則被稱為風化麵。
風化殼
風化殼是指風化產物經過風化、剝削後,仍然有殘留物覆蓋在原來岩石的表麵,這種殘留物就被稱為風化殼或是殘積物。也有人把搬運後再堆積的風化產物稱為堆積風化殼。
岩性
岩性是反映岩石特點的一些屬性,如顏色、成分、結構、構造、膠結物、膠結類型、特殊礦物等。
花崗石
花崗石是一種由長石、石英和少量的雲母組成的硬石材,又名酸性結晶深成岩,火成岩則是天然的花崗石。按照花崗石結晶顆粒的大小,通常我們將其分成“偉晶”“粗晶”“細晶”三種類型。一般情況下,花崗石在整體上是均粒狀,在構造上堅硬密實。我們常見的花崗石顏色種類有灰色、紅色、薔薇色或灰、紅相間的。它的顏色通常受雲母、長石的顏色和許多深色礦物的分布影響。表麵色彩濃淡呈漂亮斑點狀的花崗石一般都是經過加工後的,它的晶粒分布均勻且細小。
我國的花崗石品種多,礦產儲量大,資源非常豐富。較有名的如河南的菊花青、雪花青、雲裏梅,山東濟南的濟南青等。
大理石
大理石是指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變軟後的石灰岩在其所含礦物質發生變化時經過重新結晶而成的產物,CaCO3是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種重結晶的石灰岩,故又稱雲石。所含礦物顆粒多是大理石的主要特征。通常它的花紋硬度在2.5—5之間,有很多顏色種類。在高溫高壓作用下,地殼中本來就有的岩石在地殼內部形成的變質岩,就是我們所說的大理石。地殼在它的內力作用促使下,使本來的岩石發生了質的變化,也就是說岩石的結構、構造和礦物的成分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而這些在質變作用下產生的新的岩石,稱為變質岩。
相對於花崗石來說,大理石性質較軟。
孔雀石
孔雀石的得名是指經過氧化作用,岩石中的銅礦物產生的銅綠,把大塊岩石染成了綠色。
孔雀石的顏色一般有綠、孔雀綠、暗綠色等,結構上呈同心層狀、纖維放射狀。通常我們所見到的孔雀石都帶有紋帶,具有絲絹光澤或玻璃光澤。它的硬度一般在3.5—4.5,通常會出現貝殼狀到參差狀的斷口,質地非常脆弱,與鹽酸會產生反應,易溶解。
橄欖石
橄欖石是岩漿變成岩石後所產生的第一代礦物,表麵具有玻璃光澤或是鬆脂光澤,且顏色各異,耐高溫。常見的品種有鐵橄欖石、錳橄欖石、鈣鎂橄欖石。橄欖石經過高達1500℃的溫度後,可以充當耐火材料。透明的橄欖石一般被稱為黃電氣石,也屬於寶石的一種。
芙蓉石
芙蓉石是帶有桃紅色半透明至透明的一種石英塊體,也被稱為紅水晶、玫瑰水晶、薔薇石英等,主要化學成分是二氧化矽。以顏色濃豔、光澤度高、質地純粹為佳。
土壤
土壤是由三大類物質構成的,即固體、液體和氣體物質。固體物質主要包括土壤中的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中的水分。氣體物質是指土壤孔隙中存在著的空氣。這三類物質相互製約,又相互聯係,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是農作物生長的必需條件,也是土壤肥沃的物質基礎。
土壤的最新定義:土壤是發育於地球陸地表麵而具有生物性和孔隙結構的介質,是地球陸地表麵的脆弱薄層。
磚紅壤
磚紅壤在我國主要分布於海南島、雷州半島、西雙版納和台灣島南部,北緯22度以南地區。地處熱帶,每年的平均氣溫是23℃—26℃,年平均降水量1600—2000毫米。植被屬熱帶雨林。由於風化淋溶作用強烈,易溶性無機養分大量的流失,使鐵、鋁等礦物質殘留在土中,故色彩發紅,土層深厚,質地黏重,肥力差,呈酸性到強酸性。
赤紅壤
赤紅壤在我國主要分布於滇南大部,廣西、廣東南部,福建東南部以及台灣省的中南部,位於北緯22—25度間。屬磚紅壤和紅壤之間的過渡類型。分布地區明顯為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溫比磚紅壤分布地區較低,平均氣溫21℃—22℃,降水量1200—2000毫米間,植被屬常綠闊葉林。 風化淋溶作用較弱於磚紅壤,色彩呈紅色。土層較厚,質地較黏重,肥力較差,呈酸性。
紅壤和黃壤
紅壤和黃壤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和四川盆地四周的山地。分布地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那裏常年氣候溫暖宜人,雨水充沛,平均氣溫16℃—26℃,降水量一般在1500毫米左右。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黃壤產生的熱量條件略比紅壤差,但其水濕條件好。有機物質的來源非常豐富,但分解快,流失多,因此土壤中腐殖質少,土性較黏,淋溶作用較強,鉀、鈉、鈣、鎂少量積存,鐵鋁含量較多,土壤顏色為均勻的紅色。由於黃壤中的氧化鐵進行了水化,土層一般為黃色。
黃棕壤
黃棕壤在我國北起秦嶺、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長江,西自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東至長江下遊地帶,均勻分布。黃棕壤屬黃紅壤和棕壤之間過渡類型,分布在亞熱帶季風區北緣。夏季高溫,冬季寒冷,平均氣溫一般為15℃—18℃,降水量750—1000毫米。植被屬落葉闊葉林,也有常綠闊葉樹種。黃棕壤同時具有黃壤和紅壤富鋁化作用的特點,同時又具有棕壤黏化作用的特點。肥力較高,呈弱酸性。
棕壤
棕壤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分布區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幹旱,平均氣溫一般為5℃—14℃,降水量500—1000毫米。植被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黏化作用強烈,還具有明顯的淋溶作用,鉀、鈉、鈣、鎂大量被淋失,黏粒向下沉積。土層較厚,質地黏重,表層有機物質含量高,呈微酸性。
暗棕壤
暗棕壤在我國主要分布於東北地區的大興安嶺東坡、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和長白山等地。分布區屬中溫帶濕潤氣候。每年的平均氣溫為-1℃—5℃,冬季持續時間長,且非常寒冷,年降水量一般為600—1100毫米。屬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土壤呈酸性,與棕壤相比,表層有較豐富的有機物質,土壤肥力高。
寒棕壤
寒棕壤,也稱漂灰土。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大興安嶺北段的山地上部。分布區屬寒溫帶濕潤氣候。每年的平均氣溫隻有-5℃,降水量不超過450—550毫米。植被是亞寒帶針葉林。土壤經漂灰作用(氧化鐵被還原隨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鐵、鋁氧化物與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並澱積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層薄,有機質分解慢,有效養分少。
褐土
褐土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山西、河北、遼寧三省連接的丘陵低山地區以及陝西的關中平原。分布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幹旱季風氣候。每年平均氣溫為11℃—14℃,降水量不超過500—700毫米,冬季較幹旱。植被通常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為主。該地區淋溶作用不是很強烈,會有少量的碳酸鈣物質澱積。土壤主要呈中性、微堿性,礦物質和有機質沉積較多,腐殖質層較厚,土壤肥力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