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世界各地1(3 / 3)

不丹

全名不丹王國。“不丹”在梵語中的意思是“西藏的邊陲”。還有其他名稱,如:神龍之國、森林之國、花卉之國。不丹位於喜馬拉雅山的南坡。它的北部和東北、西北與中國相連,南部與印度為鄰。其境內多山,明顯北高南低。總麵積為4.6萬平方千米。南部山區屬於亞熱帶氣候,濕潤多雨。不丹總人口為123.2萬。“宗卡”為其官方語言。首都廷布,人口約為5萬(2002年人口普查)。貨幣:努爾特魯姆,簡稱努。

馬爾代夫

馬爾代夫共和國總麵積9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麵積298平方千米。屬於印度洋群島國家,位於印度的南部。它的南北長820千米,東西寬130千米,共由26組自然環礁和1192個珊瑚島組成。由於位於赤道附近,所以具有明顯的熱帶氣候特征,並無四季之分。總人口為29.9萬(2006年人口普查),都屬於馬爾代夫族。官方語言是迪維希語,教育和對外交往中廣泛使用英語。伊斯蘭教是其國教,屬於遜尼派。首都馬累,人口為10.4萬(2006年人口普查)。貨幣:羅非亞和盧比。

斯裏蘭卡

全稱斯裏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總麵積6.56萬平方千米。屬於亞洲南部的國家,也是南亞次大陸南端印度洋上的島國。因風景秀麗,被譽為“印度洋上的珍珠”“寶石之國”和“獅子國”。它的西北部隔著保克海峽和印度半島相望。由於接近赤道,所以終年如夏,年平均氣溫28℃。斯裏蘭卡的人口為1901萬(2005年4月統計)。首都科倫坡,素有“東方十字路口”之稱。總人口為223.4萬(2001年人口普查)。貨幣:盧比。

斯裏蘭卡國名的由來

斯裏蘭卡原名“錫蘭”, 是從當地主要民族“僧伽羅”的譯音演變而來。它在僧伽羅語中,有“樂土”或“光明富饒的土地”之義,“僧伽羅”代表著“獅子”。因為約在2500年前,中印度西北部遷來的僧伽羅人在此建立辛哈勒王朝。“辛哈勒”意為“獅族”,當今斯裏蘭卡國徽上的獅子就與古代辛哈勒王朝有關。在梵文中,“蘭卡”也有“島嶼”的意思。所以說,斯裏蘭卡也被稱為“光明之島”或“輝煌之島”。

西亞

阿富汗

全稱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總麵積65.2萬平方千米,人口約2993萬(2007年1月人口普查)。其中普什圖族占了38%,塔吉克族占了25%,除此之外,還有哈紮拉、烏茲別克、土庫曼等20多個少數民族。普什圖語和達裏語是其官方語言,其他語言還有烏茲別克語、俾路支語、土耳其語等。首都喀布爾,人口約為279萬(2004年人口普查)。喀布爾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在13℃左右。貨幣:新阿尼。

阿富汗國名的由來

關於阿富汗一詞的由來,說法頗多。在古代的波斯語中,“阿富汗”的意思是“山上人”,由於阿富汗的國土大部分都屬於山地或高原,所以就有了“山人國”的稱呼。一種說法是 “阿富汗”來源於古時候一個酋長的名字,又說是源於古代猶太國王紹爾的侄子的名字——阿富汗。另一種說法是阿富汗的國名是由“阿富汗”一詞加上波斯語中的“斯坦”(即國家)組成的。

巴米揚

巴米揚位於阿富汗中部巴米揚河穀,是著名的曆史和文化重鎮。在古代,巴米揚曾是南下北上的商旅必經之地,也是佛教徒的朝拜之地。往來於印度半島的商人、旅者、僧侶經這裏走上著名的絲綢之路,西往地中海城市,東往中亞和中國。因此巴米揚也成為古希臘、印度和波斯文化的交會之地,被稱之為“城市之母”,以巴米揚石窟群名揚天下。其中巴米揚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立式石雕佛像,矗立在巴米揚主石窟群東西兩端的龕狀窟中,東邊佛像高達30多米,西邊佛像高達50多米。佛像兩側均有暗洞,洞高數十米,可拾級而上,直達洞頂,其平台處可站立百餘人。2001年巴米揚大佛被毀。

伊朗

全稱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曾稱波斯,在中國曆史上被稱為安息,是古代世界第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位於亞洲的西南部,北邊是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西邊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麵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連,南麵瀕臨波斯灣和阿曼灣。其國土絕大部分都在伊朗高原上,屬於高原國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間。總麵積163.6萬平方千米。其東部和內地屬大陸性的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幹燥少雨,寒暑變化大。西部山區多屬地中海式氣候。總人口為6747萬(2001年4月統計),首都德黑蘭,人口為1100萬。貨幣:伊朗裏亞爾。

伊朗的幸運數字

“7”對於伊朗人來說是吉利的象征,比如:伊朗在過春節時就要在餐桌上擺上7種由字母s開頭的食物,婦女化妝品也必須有7種顏色,結婚時也要給新娘的腰帶上打7個結,他們還會在快樂的星期三點燃7堆火等等。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王國位於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上。它東臨波斯灣,西接紅海,與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阿曼、也門等國為鄰。它的海岸線長達2437千米。整個國家的地勢是西邊高東邊低。其西部高原屬於地中海式氣候,其他地區屬於亞熱帶沙漠氣候。夏季炎熱幹燥,最高氣溫可達50℃以上;冬季氣候卻很溫和。沙特阿拉伯王國的總麵積為225萬平方千米,總人口為2460萬。居民絕大部分為阿拉伯人,98.8%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國語為阿拉伯語,首都利雅得,人口約為500萬。貨幣:沙特裏亞爾。

麥加

麥加是伊斯蘭教第一聖地,在阿拉伯語中是“吮吸”之意,它形象地表達了這裏地勢低、氣溫高、飲水困難的特征。麥加坐落在沙特阿拉伯西部賽拉特山區一條狹窄的山穀裏,四周是丘陵,隻有四個山口與外部聯係,像一座堅固的天然城堡。麵積約30平方千米,人口約40萬。麥加城中心的大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的著名聖寺,也是世界各國穆斯林去麥加朝覲禮拜的主要聖地。雖然麥加氣候炎熱幹燥,沒有迷人的自然風景,然而它的名氣卻不亞於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主要原因在於它在穆斯林世界崇高的宗教地位和傳奇色彩。

巴林

全稱巴林王國,屬於島國,位於波斯灣的西南部,介於卡塔爾和沙特阿拉伯之間。東邊與卡塔爾為鄰,西邊與沙特阿拉伯為鄰。巴林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夏季非常炎熱潮濕,氣溫在35℃左右。冬季氣候卻溫和宜人,氣溫在15℃-24℃之間。總麵積為706.5平方千米,由主島巴林島和三個大小島嶼組成,這些島大都地勢低平。巴林總人口為72.5萬,其中外籍人口占40%,主要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伊朗、菲律賓和阿曼人。國語為阿拉伯語。85%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餘信奉基督教、猶太教。首都是麥納麥,人口為20.9萬。貨幣:巴林第納爾。

卡塔爾

卡塔爾的總麵積是1.14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550千米。它位於波斯灣西南岸的卡塔爾半島上,同時與阿聯酋和沙特阿拉伯為鄰。卡塔爾的氣候是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夏季不但漫長,而且炎熱,最高氣溫達到46℃;而它的冬季卻溫度適宜,很涼爽,最低氣溫是7℃。總人口為80萬(2005年人口普查),國語阿拉伯語,首都多哈,人口為44.6萬(2005年人口普查)。貨幣:卡塔爾裏亞爾。

阿曼

全稱阿曼蘇丹國,位於阿拉伯半島的東南部,和阿聯酋、沙特等國接壤,瀕臨阿曼灣和阿拉伯海。總麵積為30.95萬平方千米。除了東北部山地外,全國均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分兩季,5月至10月為熱季,氣溫高達40℃以上;11月至翌年4月為涼季,平均溫度約為24℃。總人口為280萬(2005年人口普查),絕大多數是阿拉伯人,另有印度、巴基斯坦等外籍人。國語為阿拉伯語,首都馬斯喀特,人口為72萬。貨幣:阿曼裏亞爾。

也門

全稱也門共和國,總麵積為55.5萬平方千米,位於阿拉伯半島的西南端。它和沙特阿拉伯、阿曼為鄰,瀕臨紅海、亞丁灣和阿拉伯海。海岸線長1906千米。其境內山地和高原地區氣候較為溫和,沙漠地區卻炎熱幹燥,年平均最高氣溫39℃,最低氣溫-8℃。總人口為2139萬(2004年底人口普查)。也門大多數是阿拉伯人。國語為阿拉伯語。伊斯蘭教是它的國教。首都薩那。貨幣:也門裏亞爾。

阿聯酋

全稱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簡稱阿聯酋。位於阿拉伯半島的東部,北臨波斯灣,海岸線全長734千米。其西北與卡塔爾為鄰,西邊和南邊與沙特阿拉伯交界,東邊和東北邊與阿曼毗連。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夏季炎熱潮濕,氣溫在40℃—50℃,冬季氣溫在7℃—20℃,偶爾還會有沙暴。阿聯酋總麵積為8.36萬平方千米,總人口為423萬(2004年人口普查),外籍人口就占了3/4,這些外籍人口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國。這裏的人大多數都信奉伊斯蘭教。國語為阿拉伯語。首都阿布紮比,人口大約為66萬。貨幣:迪爾汗(迪拉姆)。

敘利亞

全稱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總麵積為18.52萬平方千米,位於亞洲大陸的西部和地中海東岸。敘利亞的北邊連接土耳其,東麵與伊拉克交界,南麵與約旦為鄰,西南與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交界,同時,西邊又與塞浦路斯隔地中海相望。海岸線長183千米。它的北半部屬於草原,南半部是敘利亞沙漠,是阿拉伯高原的一部分。沿海和北部地區屬於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南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總人口為1839.2萬(2002年人口普查)。首都大馬士革,人口為370萬(2002年人口普查)。貨幣:新幣。

大馬士革

大馬士革是一座世界著名的曆史古城,在古代就素有“天國裏的城市”的美譽。位於敘利亞西南巴拉達河右岸、克辛山麓。曆盡滄桑,幾經興衰的大馬士革,迄今已有4500多年的曆史。公元661年,阿拉伯倭瑪亞王朝定都於此,保留下來的建築有倭瑪亞清真寺。公元750年之後又屬於阿拔斯王朝,後由奧斯曼統治達400年之久。

在大馬士革古城旁邊有一座石砌的凱桑門,傳說耶穌基督的使徒聖·保羅就是通過此門進入大馬士革的。後來,聖·保羅在躲避敵人的追逐時,坐在籃子裏從大馬士革的城堡上降落到凱桑門,逃出了大馬士革。

伊拉克

全稱伊拉克共和國,位於亞洲的西南部,同時又處在阿拉伯半島的東北部。總麵積為44.1839萬平方千米(包括924平方千米水域和伊拉克、沙特伊拉克中立區伊拉克部分3522平方千米)。它的北邊是土耳其,東邊是伊朗,西邊是敘利亞、約旦,南邊接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東南方向瀕臨波斯灣。伊拉克東北部山區屬於地中海式氣候,其他地區為熱帶沙漠氣候。人口總數為2358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數)。首都巴格達,人口為577萬。貨幣:伊拉克第納爾。

伊拉克吃飯風俗

伊拉克人吃飯一般是不用刀、叉、勺這些餐具的,他們隻用水杯和盤子等食具,這是因為伊拉克人的傳統習慣是用右手抓飯入口。雖說是用手抓飯,但他們吃的菜肴絕對是熟透了的,稍微生一些的菜和飯他們從來不吃。而且,伊拉克人特別忌諱用左手來給人傳遞東西和食物,他們認為這是對人的一種汙辱。

伊拉克國名的由來

“伊拉克”一詞含義眾多。在阿拉伯語中,“伊拉克”一詞為“血管”之意,因為在古代,伊拉克是一片肥沃的平原,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及其彙合成的阿拉伯河連成的水網布局猶如人體的血管。所以,古阿拉伯人將其稱為“伊拉克”。此外“伊拉克”還有“陡崖”的意思。雖然伊拉克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但平原的西南邊緣和阿拉伯沙漠交界的地方有高達7米左右的石灰岩峭壁,並且其中很長一段和幼發拉底河平行。這些峭壁和平原形成鮮明的對比,於是人們便稱這片地區為“伊拉克”。

單就“伊拉克”一詞本身來說,有“低地”“耕耘的土地”之意。由於這一地區的北部橫亙著亞美尼亞高原,東部和西部分別為伊朗高原和阿拉伯高原環繞,形成寬僅100千米,長有600千米的細長的伊拉克低地,故極其貼切。

科威特

科威特國總麵積為17818平方千米,位於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島東北方向和波斯灣的西北岸。它的西邊和北邊是伊拉克,南邊是沙特阿拉伯,東邊接著波斯灣。海岸線長213千米。全境像波浪起伏的荒漠,其西南部的杜卜迪伯高平原海拔達275米,是科威特地勢最高的地方。北部是山地,西部又是萊亞哈丘陵。東北部是衝積平原,餘下的是沙漠平原,還有一些丘陵穿插其間。科威特總地勢西高東低。屬於熱帶沙漠氣候,炎熱幹燥。總人口為270萬(2002年人口普查)。國語為阿拉伯語。首都科威特。貨幣:科威特第納爾。

熱情好客的科威特人

科威特人待客習俗非常特殊,為了表示自己的熱情,對於來自遠方的客人,即使是陌生人,也要留在家中住上三天以上,並且天天以豐盛的飯菜招待,而且在三天之內主人是不會問客人姓名的,也不介紹自己的姓名。招待客人吃飯,即使請一個客人,也要準備三個人以上的飯菜,不會出現飯後盆幹盤淨的場麵,而且剩下的飯菜要比吃掉的多,才能顯示主人對客人的慷慨、大方。

約旦

約旦全稱約旦哈希姆王國,屬於內陸型國家,位於亞洲的西部和阿拉伯半島的西北部,西麵與巴勒斯坦、以色列為鄰,北麵與敘利亞接壤,東北方向和伊拉克交界,東南麵和南部與沙特阿拉伯相連。亞喀巴灣是它唯一出海口。總麵積為8.934萬平方千米。總人口為590.7萬(2006年人口普查)。首都安曼。安曼和西部山地均屬於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氣候溫和。平均氣溫1月為7℃—14℃,7月為26℃—33℃。貨幣:約旦第納爾。

佩特拉古城

在約旦南部沙漠中有一座神秘的曆史古城,這就是佩特拉。它建於公元前9年,衰落於公元40年。1985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佩特拉距約旦首都安曼約260千米,隱沒於死海和阿克巴灣(今天的約旦國境內)之間的山峽中。整個佩特拉古城幾乎是在海拔1000米處的岩石上雕刻而成的,並以岩石的色彩而聞名於世,被稱為“玫瑰紅城市”。實際上,這裏的岩石不隻呈紅色,還有淡藍、橘紅、黃色、紫色和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