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世界各地5(1 / 3)

西非

毛裏塔尼亞

全稱毛裏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位於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西部,與西撒哈拉、阿爾及利亞、馬裏和塞內加爾交界,西與大西洋為鄰。海岸線長667千米。沙漠占總麵積的3/5。大部分地區為海拔約300米的高原。東南邊境和沿海地區為平原。總麵積為103萬平方千米。屬熱帶大陸性氣候。其總人口為308萬(2005年人口普查)。阿拉伯語為其國語。首都努瓦克肖特,位於西部廣闊的沙漠地帶,人口為80萬(2005年人口普查)。貨幣:烏吉亞。

塞內加爾

全稱塞內加爾共和國,位於非洲的西部,北與毛裏塔尼亞以塞內加爾河為界,東接馬裏,西挨大西洋,南與幾內亞和幾內亞比紹為鄰。海岸線長約500千米,總麵積為19.67萬平方千米。塞內加爾東南部為丘陵區,中、東部為半沙漠地帶。主要河流有塞內加爾河和岡比亞河,湖泊有蓋爾湖等。地勢自東向西略傾斜,河流均流入大西洋。屬熱帶草原氣候。總人口為1085萬(2005年統計)。國語為法語。首都達喀爾,人口為250萬(2006年統計)。貨幣:塞內加爾法郎。

岡比亞

全稱岡比亞共和國,位於非洲的西部,西邊瀕臨大西洋,海岸線長48千米。總麵積為10380平方千米,全境為狹長平原並深入到塞內加爾共和國境內。境內的岡比亞河橫貫東西,最終注入大西洋。岡比亞屬熱帶草原氣候,幹季炎熱而幹燥,雨季悶熱而潮濕,降雨頻繁且多伴有雷電。但地下水資源清潔豐富,水位較高,距地表僅10米左右。總人口為150萬(2005年統計)。國語為英語。首都班珠爾,人口為52萬(2003年統計)。貨幣:達拉斯。

馬裏

全稱馬裏共和國,總麵積為124萬多平方千米,是位於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緣的內陸國。北、東相連阿爾及利亞和尼日爾,西接毛裏塔尼亞和塞內加爾,南與幾內亞、科特迪瓦和布基納法索交界。境內大部分地區為海拔300米左右的台地,較平緩。其最東部和中、西部有一些沙岩低山和高原。最高峰洪博裏山海拔1155米。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中、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總人口為1352萬(2005年統計)。馬裏70%以上的居民通用班巴拉語。首都巴馬科。貨幣: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

布基納法索

“布基納”是“尊嚴的土地”的意思,“法索”則是“國家”之意,合在一起,就是“尊重的國家”。它的麵積為27.4萬平方千米,屬於非洲西部沃爾特河上遊的內陸國。東與貝寧、尼日爾交界,南接科特迪瓦、加納、多哥,西、北連馬裏。全境大部分地區為內陸高原,地勢平坦,自北向南徐緩傾斜。北部接近撒哈拉沙漠,西南部奧羅達拉地區地勢較高。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7℃。總人口為1020萬人。國語法語。首都瓦加杜古。貨幣: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

幾內亞

全稱幾內亞共和國,麵積為24.6萬平方千米。位於西非西岸,南與塞拉利昂和利比裏亞交界,北與幾內亞比紹、塞內加爾和馬裏接壤,西與大西洋相望,東接科特迪瓦。海岸線長352千米。幾內亞地形複雜,全境分四個自然區:西部(稱下幾內亞)為狹長的沿海平原,中部(中幾內亞)為平均海拔900米的富塔賈隆高原,西非三條主要河流——尼日爾河、塞內加爾河和岡比亞河均發源於此,被稱為“西非水塔”。東北部(上幾內亞)為平均海拔約300米的台地。東南部為幾內亞高原,有海拔1752米的寧巴山,為全境最高峰。沿海地區為熱帶季風氣候,內地為熱帶草原氣候。其總人口為940萬(2005年統計)。國語為法語。首都科納克裏,人口約為200萬。貨幣:幾內亞法郎。

幾內亞國名的由來

很久以前,一位法國航海家到達西非海岸,他上岸後便問當地的一位婦女:“這是什麼地方?”那位婦女不懂法語,她就用土語說了聲“幾內亞”,這句土語的意思是說自己是婦女。航海家卻誤認為這是當地的地名,於是,幾內亞這個名字就傳開了。

幾內亞比紹

全稱幾內亞比紹共和國,總麵積為3.6萬多平方千米,位於非洲的西部,包括比熱戈斯群島等島嶼。大陸部分北與塞內加爾為鄰,西依大西洋,東、南接幾內亞。海岸線長約300千米。大部分地區均為海拔100米以下的平原,除東南隅多丘陵外。境內河流縱橫,湖泊眾多。主要河流科魯巴爾河由東北向西南注入大西洋,水量較大。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人口總數為159萬(2005年統計)。全國通用克裏奧爾語。首都比紹,人口為39.7萬(2004年統計)。平均氣溫27℃。貨幣:幾內亞比紹比索。

佛得角

全稱佛得角共和國。佛得角的意思是指“綠色海角”,總麵積為4033平方千米,位於北大西洋的佛得角群島上,東部距離非洲大陸的最西點佛得角(塞內加爾境內)有500多千米。控製著美、非、歐、亞四大洲海上交通要衝,被稱為“各大洲的十字路口”,迄今仍然是各洲遠洋船隻及大型飛機過往的補給站。佛得角由18個島嶼組成,北部聖安唐等九個島嶼常年迎著東北方向吹來的海風,被稱為向風群島,南部的布臘瓦等九個島嶼如同躲在避風港裏,被稱為背風群島。整個群島均由火山形成,地形幾乎全為山地。屬於熱帶幹燥氣候,終年盛行幹熱的東北信風,年平均溫度24℃。總人口為50.7萬(2005年統計)。國語為葡萄牙語。首都普拉亞,人口為10.6萬(2005年統計)。貨幣:埃斯庫多。

塞拉利昂

全稱塞拉利昂共和國,位於非洲的西部。西瀕大西洋,北麵、東麵與幾內亞接壤,南麵同利比裏亞交界。它的海岸線長約485千米。總麵積為7.2萬平方千米。地勢東高西低,呈梯狀傾斜。境內大部分是丘陵和高原。東北部賓蒂馬尼山海拔1945米,為全國最高峰。西部為平原,沿海為沼澤地,河流眾多,水量豐富。塞拉利昂屬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人口總數為498萬(2004年人口普查)。國語為英語,部族語言主要有曼迪語、泰姆奈語、林姆巴語和克裏奧爾語。首都弗裏敦,人口為78萬(2004年統計)。貨幣:利昂。

利比裏亞

全稱利比裏亞共和國,麵積為11.1萬多平方千米,位於非洲的西部,西北與塞拉利昂交界,北依幾內亞,西南毗鄰大西洋,東接科特迪瓦。海岸線長537千米。全境北高南低。從沿海向內陸大致可分三級階梯:沿海為狹窄平原,中部為平緩丘陵,內地為高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其是西非海岸乃至全球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素有“非洲雨都”之稱。總人口為348萬(2005年統計)。國語為英語。首都蒙羅維亞,人口為130萬(2006年1月統計),貨幣:利比裏亞元。

科特迪瓦

全稱科特迪瓦共和國,總麵積為32萬多平方千米,位於非洲的西部,西麵與利比裏亞和幾內亞交界,北麵同馬裏和布基納法索為鄰,東麵與加納相連,南麵瀕臨幾內亞灣。海岸線長約550千米。地勢由西北略向東南傾斜。它的西北部為海拔500—1000米的芒達山和丘裏山地,北部為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東南部為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瀉湖平原。全境最高峰寧巴山(科特迪瓦與幾內亞邊境)海拔1752米。科特迪瓦屬於熱帶氣候,北緯7度以南為熱帶雨林氣候,北緯7度以北為熱帶草原氣候。其人口總數為1810萬(2005年統計)。政治首都亞穆蘇克羅,人口為15萬(1998年統計);經濟首都阿比讓,人口為300萬(1998年統計)。貨幣: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

加納

全稱加納共和國,位於非洲西部和幾內亞灣北岸,東接多哥,北鄰布基納法索,西與科特迪瓦交界,南與大西洋為鄰。地形南北長、東西窄。全境大部地區為平原,東部有阿克瓦皮姆山脈,北部有甘巴加陡崖,南部有誇胡高原。總麵積為23.85萬平方千米。沿海平原和西南部阿桑蒂高原屬熱帶雨林氣候,沃爾特河穀和北部高原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加納不僅因盛產可可而贏得“可可之鄉”的美譽,還因盛產黃金而被讚譽為“黃金海岸”。其人口總數為2200萬(2005年估計)。國語為英語。另有埃維語、芳蒂語和豪薩語等民族語言。首都阿克拉,人口約為200萬(2005年估計)。貨幣:加納塞地。

多哥

全稱多哥共和國,總麵積為56785平方千米。位於非洲西部,南接幾內亞灣,西連加納,東鄰貝寧,北與布基納法索為鄰。海岸線長53千米。它的全境狹長,其中一半以上為丘陵和溝穀地帶。南部為濱海平原,中部為高原,北部為低高原,境內多礁湖。主要河流有莫諾河和奧蒂河。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總人口為520萬(2005年估計)。國語為法語。民族語言埃維語和卡布列語。首都洛美,人口為80.2萬。貨幣:非洲法郎。

貝寧

全稱貝寧共和國,總麵積為11.2萬多平方千米。位於西非的中南部,南接大西洋,西北和東北與布基納法索、尼日爾接壤,東依尼日利亞,西邊與多哥交界。海岸線長達125千米。它的全境南窄北寬。南部沿海為平原,中部是高原,西北部的阿塔科拉山海拔641米,為全國最高點。貝寧的沿海平原為熱帶雨林氣候,中部和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高溫多雨。總人口為660萬(2002年)。國語為法語。首都波多諾伏,人口為30萬。貨幣: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

尼日爾

全稱尼日爾共和國,屬於內陸國,位於撒哈拉沙漠南緣,處在非洲的中西部,是世界上最熱國家之一。總麵積為126.7萬平方千米。東接乍得,北靠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西邊與馬裏和布基納法索為鄰,南邊同尼日利亞和貝寧接壤。全國大部地區屬於撒哈拉沙漠,沙漠區占全國麵積的60%。地勢北高南低,東南部乍得湖盆地、西南部尼日爾河盆地地勢均較低。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其總人口為1300萬(2006年統計)。國語為法語。首都尼亞美,人口為100萬(2000年統計)。貨幣: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

尼日利亞

全稱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國,總人口為1.4億(2006年統計)。總麵積為92萬多平方千米,位於西非的東南部,北部隔乍得湖與乍得相望,西部與貝寧相連,北部緊挨尼日爾,南部與大西洋幾內亞灣交界,東部和東南接壤於喀麥隆。海岸線長800千米。地勢北高南低,沿海為帶狀平原,南部為低山丘陵,中部為穀地,北部為豪薩蘭高地,東部邊境為山地,西北和東北為盆地。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其主要民族語言有豪薩語、約魯巴語和伊博語,英語為其國語。首都阿布賈,人口約為300萬(2005年統計)。貨幣:奈拉。

中非

乍得

全稱乍得共和國,總麵積為128.4萬平方千米,是非洲中部的一個內陸國家,西南相接喀麥隆、尼日利亞,北邊相依利比亞,南挨中非共和國,東與蘇丹為鄰,西連尼日爾。因為乍得遠離海洋,且國土大部分屬沙漠氣候,所以又被稱為“非洲死亡之心”。乍得分為三個主要的地理區域:北部的沙漠地區、中部幹旱的薩赫勒地區和南部較肥沃的草原地區。該國以乍得湖的名字命名,國內最高山峰是位於撒哈拉的庫西山。乍得2005年的總人口估計為1014.6萬。首都恩賈梅納。其國語為法語和阿拉伯語。貨幣:中非金融合作法郎。

中非共和國

中非共和國是位於非洲大陸中央的內陸國家,總麵積為62.2萬平方千米。北接乍得,南連剛果(布)和剛果(金),東與蘇丹接壤,西與喀麥隆交界。境內多丘陵,大部為海拔700—1000米的高原。高原可分東部邦戈斯高原、西部印德高原、中部脊狀高地。東北邊境的恩加亞山海拔1388米,是全國最高點。烏班吉河是境內最大河流,此外還有沙裏河。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總人口為390萬(2004年統計)。國語為法語。通用桑戈語。首都班吉,人口約為68萬(2004年統計)。貨幣:中非金融合作法郎。

喀麥隆

全稱喀麥隆共和國,總麵積約為47.6萬平方千米,位於非洲中西部,西南瀕幾內亞灣,南部靠近赤道,北抵撒哈拉沙漠南緣。境內平原僅占國土麵積的12%,其餘為高原,西南沿海為平原,南北縱長;東南為喀麥隆低高原,有大片的沼澤和濕地;北部為貝努埃河—乍得湖平原,平均海拔300—500米;中部阿達馬瓦高原是中非高原的核心部分,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中西部喀麥隆火山山地多錐形火山體,一般海拔2000米。近海處的喀麥隆火山海拔4070米,是西非地區的最高峰。西部沿海和南部地區屬典型的赤道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往北過渡到熱帶草原氣候。喀麥隆濃縮了非洲大陸多種地貌和氣候類型以及文化特征,素有“微型非洲”的美稱。總人口為1632萬(2005年統計)。全國共有200多種民族語言,均無文字。法語和英語為其國語。主要民族語言有富拉尼語、雅溫得語、杜阿拉語和巴米累克語。首都雅溫得,人口為160萬(2004年統計)。貨幣:喀麥隆法郎。

赤道幾內亞

全稱赤道幾內亞共和國,總麵積為28051.46平方千米(其中大陸部分26017.46平方千米,島嶼2034平方千米)。它位於非洲中西部的幾內亞灣,由大陸上的木尼河地區和幾內亞灣內的比奧科、安諾本、科裏斯科等島嶼組成。其海岸線長482千米。沿海為狹長平原,岸線平直,少港灣。內陸為高原,一般海拔500—1000米。中部山脈把木尼河地區分成北麵貝尼托河和南部烏塔姆博尼河流域。各島都是火山島。赤道幾內亞屬於赤道雨林氣候。總人口為101.4萬(2002年人口普查)。人口密度為18人/平方千米。國語為西班牙語。首都馬拉博,位於比奧科島,人口為26.5萬(2002年統計)。貨幣:赤道幾內亞埃奎勒。

加蓬

全稱加蓬共和國,位於非洲的中西部,赤道橫貫其中部,東、南與剛果(布)接壤,北接喀麥隆、赤道幾內亞,西與大西洋為鄰。海岸線長800千米。總麵積為267667平方千米。其沿海為平原,南段多沙丘、瀉湖和沼澤,北段間有山崖臨海。內地為高原,海拔500—800米。屬於典型的赤道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6℃。加蓬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森林麵積占全國土地麵積的85%,被譽為非洲的“綠金之國”。總人口為150多萬(2005年)。國語為法語。民族語言有芳語、米耶內語和巴太凱語。首都利伯維爾,人口為40多萬(1999年統計)。貨幣:中非金融合作法郎。

剛果共和國

剛果共和國,簡稱剛果(布),總麵積為34.2萬平方千米,位於非洲中西部剛果河及其支流烏班吉河下遊右岸,赤道橫貫中部,西依加蓬,東、南兩麵相接剛果(金)、安哥拉,北與中非、喀麥隆為鄰,西南與大西洋交界。海岸線長150多千米。南部和西北部是高原,高度在500—1000米之間;西南部是沿海低地;高原同沿海低地之間為馬永貝山地。其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中部和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氣溫高,濕度大。剛果共和國人口總數為278萬(1994年統計)。國語為法語。首都布拉柴維爾。貨幣:剛果法郎。

剛果民主共和國

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剛果(金),總麵積為234.5萬平方千米,位於非洲的中西部,赤道橫貫其中北部,東與烏幹達、盧旺達、布隆迪、坦桑尼亞交界,南接安哥拉、讚比亞,西鄰剛果(布),北挨蘇丹、中非共和國。海岸線長37千米。其地形分五個部分:北部阿讚德高原區,中部剛果盆地區,西部下幾內亞高原區,東部南非高原大裂穀區,南部隆達加丹加高原區。南緯5度以北屬於熱帶雨林氣候,以南屬於熱帶草原氣候。其人口總數為5480萬(2004年統計),全國有254個部族。官方語言為法語。首都金沙薩,原名利奧波德維爾,是中部非洲最大的城市。麵積為9965平方千米,人口為778.6萬(2005年)。貨幣:剛果法郎。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簡稱聖普。總麵積為1001平方千米,距非洲大陸有210千米,是由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兩個大島及附近的卡羅索、佩德拉斯、蒂尼奧薩什和羅拉斯等14個小島組成的國家。聖普東與加蓬、東北與赤道幾內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220千米。聖、普兩島均屬火山島,島上大部分為玄武岩山地。屬於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兩島平均氣溫27℃。人口總數為17萬(2002年統計)。國語為葡萄牙語。首都聖多美,人口約為5萬 (2002年統計) 。貨幣:多布拉。

南非

南非

全稱南非共和國,位於非洲大陸的最南端,總麵積約為122萬平方千米。它的北麵相接納米比亞、博茨瓦納、津巴布韋、莫桑比克和斯威士蘭,東、西、南三麵與印度洋和大西洋相鄰。地處兩大洋間的航運要衝。全境大部分為海拔600米以上高原,北部、中部和西南部為高原,西北部為沙漠,沿海是窄狹平原。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東部沿海為熱帶季風氣候,南部沿海為地中海式氣候。總人口為4690萬(2005年估計),通用語言為阿非利卡語和英語。南非是世界上唯一同時存在三個首都的國家: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人口為220萬;立法首都開普敦,是全國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人口為300萬;司法首都布隆方丹,人口為50萬。貨幣:南非蘭特。

“彩虹之國”的由來

南非是由多個種族和文化組成的國家。其中最多的是南非黑人,隨後是白人和混血人,有2.6%的南非人是印度和亞洲人的後裔,所以南非人就把自己的國家稱為“彩虹之國”。同時,南非還以擁有多姿多彩的文化而著稱,這也是 “彩虹之國”的由來。南非共有11種官方語言,包括:英語、南非荷蘭語、恩德貝勒語、科薩語、祖魯語、塞佩蒂語、塞梭托語、塞茨瓦納語、席瓦地語、齊文達語和齊聰加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