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神秘的南極“無雪幹穀”
南極是人類探究最少的大洲,在這裏還有許多現象至今科學家們也無法解釋,在這終年飄雪的冰川雪原中,竟然有許多地方還是無雪地區。“無雪幹穀”就是其中最為神秘的地帶之一。
一、無雪幹穀的地理
在南極洲東北部有一個麥克默多海灣,穿過海灣就可以看見一個無雪幹穀地區。無雪幹穀的西側是橫斷山脈,這裏有三個山穀依次向北排列著,它們是:維多利亞穀,賴特穀,地拉穀。
無雪幹穀周圍的山海拔大約在1500~2500米之間,山上有冰川,而且這些冰川向著穀地流落而去,也就形成了冰瀑。不過這些冰瀑在流落到山穀兩旁的時候就沒有了。冰川到達不了的地方,自然也就不會下雪,因此人們才把它叫做“無雪幹穀”。最早的探險家走進無雪幹穀地區的時候,發現這裏沒有冰,也沒有雪,隻有裸露的岩石,還有岩石下麵一堆堆的海豹等各種獸類的遺骨。然而,在這裏已經沒有了生命的跡象,隻有令人顫抖的死亡,所以就稱它為“死亡之穀”。
總麵積達1400萬平方千米的南極大陸,大部分被冰雪覆蓋著,從高空俯瞰,南極大陸是一個中部高而四周比較低,形狀與鍋蓋非常相似的高原。因此也被形象地稱為冰蓋冰層,平均厚度為2000米,最厚的地方可達4800米。大陸的冰蓋與周圍海洋中的海冰在冬季連為一體,形成了一個總麵積超過非洲大陸的白色冰原,這時它的麵積要超過3300萬平方千米。
科學家探測到了這個地方,但對於岩石邊的獸骨始終得不到合理的解釋。最近的海岸離這裏也有數十千米,而遠一點的海岸則可能有著上百千米。習慣於在海岸旁邊生活的海豹一般情況下不會離開海岸跑出這樣遠的距離,由於海豹的遺骨證明了它們偏偏違背了通常的生活習性而來到了此地。那麼,海豹為什麼要遠離海岸爬到“無雪幹穀”呢?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些海豹來到這裏是在海岸上迷失了方向。然而在這個沒有冰雪的無雪幹穀地區,海豹因為缺少可以飲用的水,所以力氣耗盡而失去了爬出穀地的能力,最後幹渴至死,變成了一堆堆白骨。
因為存在著鯨類自殺的現象,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些海豹跑到無雪幹穀地區就像鯨類一樣是自殺。但並沒有充足的理由說明這些海豹為什麼要自殺,所以有些科學家認為,這些海豹可能是受到了什麼驚嚇,在什麼東西的驅趕之下才聚集到了這裏。那麼海豹在過去的年代裏到底在懼怕什麼而慌不擇路呢?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把它們驅趕到這裏呢?這些真的是很令人費解。除了神秘的獸骨,無雪幹穀還有許多讓人無法解釋的神奇現象。
新西蘭在這個無雪幹穀的腹地還建立起了一座考察站,並根據考察站的名字,把考察站旁邊的一個湖取名為“範達湖”。一些日本的科學家在1960年實地考察了無雪幹穀的範達湖,奇怪的水溫現象讓他們頓感驚訝,水溫在3~4米厚的冰層下是0℃左右,水溫在15~16米深的地方升到了7.7℃,而到了40米以下,水溫竟然跟溫帶地區海水的溫度相當,達到了25℃。科學家們被範達湖這種湖水越深水溫越高的奇怪現象深深的吸引了,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裏進行考察。
日本、美國、英國、新西蘭等國的考察隊從各個角度對這一疑團加以解釋,爭論不休,其中有兩種學說流傳較為廣泛,一種是地熱說,一種是太陽輻射說。
堅持地熱說的科學家們提出這樣的觀點:羅斯海與範達湖之間的距離為50千米,在羅斯海附近有墨爾本燦和埃裏伯斯兩座活火山。前者是一座正處於休眠期的活火山,而另一座至今仍然會隨時噴發。這些都表明此地段的岩漿活動劇烈,所以才會產生非常高的地熱。在地熱的作用下,範達湖自然也就形成了水溫上冷下熱的現象,然而也有不少證據表明,在無雪幹穀地區並沒有任何地熱活動的現象。當然這一觀點並不足以解釋上述現象。
二、範達湖溫泉
堅持太陽輻射說的專家們則會認為,在長期的太陽光照耀下,範達湖積蓄了大量的輻射能。當夏天到來時,強烈的陽光透過冰層和湖水把湖底、湖壁烘暖了。湖底層的鹹水吸收、積蓄了大量剩餘陽光中的輻射能,而湖麵的冰層則是很好的隔離屏障,阻止了湖內熱量的散發,產生一種溫室效應。並且,南極熱水湖含有豐富的能有效蓄積太陽能的鹽溶液,這就是範達湖的溫度上冷下熱的原因。但有許多人並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認為:南極夏季日照時間雖長,但很少有晴天,因此地麵能夠吸收到太陽的輻射能很少,再說又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輻射能被冰麵反射。另外,暖水下沉後必然會使整個水層的水溫升高,而不可能僅僅隻有底層的水溫升高。這樣一來,太陽輻射說的理論似乎是無法完全解釋這一現象的發生的。
第二節 南極迷霧:時光倒流的神秘地帶
從古至今,“時間”一直是最複雜的科學問題,而且以“時間”為課題的研究也非常少,近年來,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們在南極洲進行科學考察時終於有了驚人的發現。南極上空的迷霧:時光倒流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