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導言(1 / 2)

屈原名平,字原,是戰國時期楚國政治家。他的《離騷》裏的主人公自敘生辰道:“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由於對“攝提”等理解不同,對古代曆法推算也有差異,這位以屈原為模特的詩人的生年還有爭論。一般定為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正月十四(庚寅)日生。

屈原出身楚的貴族。屈是“楚之同姓”,他後來擔任的“三閭大夫”,主要就是掌“王族三姓”(屈、景、昭)的事務,特別是關於世族胄子的教育管理。

他在青年時寫的《橘頌》說:“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嗟爾幼誌,有以異兮。

”大概少年得誌,很早就擔任了“左徒”高職,地位僅在相當於宰相的“令尹”之下。就在這青壯年時期,他很可能去巡遊漢水南北、秭歸東西或沅湘等地,在古老的民間戀歌祭曲基礎上,創作了清新秀麗的《九歌》,寄托自己熱愛鄉土、祖國民眾及其謠俗的思緒,也歌頌了熱烈優美的民間戀情。

《史記·屈原列傳》說他:“博聞強誌,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懷〕王甚任之。”經過楚悼王時吳起的變法,人民的努力,肅、宣、威三朝的經營和積累,懷王前期楚的國勢很盛。

屈原在國家的政治改革、行政管理和外交活動上都出了很多力。楚懷王十一年,合縱成立,六國共攻秦,楚懷王還做了縱約長。但是秦在函穀關出擊,六國聯軍解體,皆引歸(見《史記·楚世家》)。楚國從此盛極而衰。

屈原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屬於儒家改革派,忠君愛國,尊聖尚賢,但他也吸收了道家、法家的某些有益的見解,而且“恐皇輿之敗績”,“哀民生之多艱”(見《離騷》),比較關注國家的命運、民眾的生活。大概在懷王十六年初,屈原受懷王之命整理、編輯、撰寫係統化的“憲令”,其內容雖不明了,但大致上總具有“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之類有助於“國富強而法立”的內容。而要實現他所理想的強兵興農、富國利民、舉賢授能、賞功罰罪的“美政”,就必然要貶損世室,抑製豪強,裁汰繁冗,退斥奸佞。那些屍位素餐的權貴們一向是不遵守規矩,“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離騷》),改革性的憲令、法律對特權階級總是很大的威脅。於是他們的代言人上官大夫就找借口要“奪”屈原的草稿,想篡改其內容。屈原不肯,他就在懷王麵前挑撥,說屈原藐視君主:“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誇)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剛愎自用的懷王大怒,疏遠了屈原,並且把他趕出了京城。

《九章·抽思》說:“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好佳麗兮,獨處此異域。”

看來這次疏放很可能在遠離郢都的漢北,《離騷》就寫在此時(關於他流放的時間地點和《離騷》的寫作時間,異說還很多)。所以《離騷》說:“餘既不難夫離別兮(指離開懷王),傷靈修(指懷王)之數化。”“閨中(指楚之宮閫)既邃遠兮,哲王又不寤。”又說:“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指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