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秀保將自己麾下的大名(家臣)按照親疏遠近、能力大小、臣服先後等因素,暫且分成如下三類:
一是在秀長去世前便侍奉大和豐臣氏的家臣,他們毫無疑問算是譜代,戰後也就成了所謂的譜代大名,表麵上地位是比較高的,至於實際地位和重視程度,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二是秀吉在世、秀保發跡之前歸順的大名和豪族,這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在“駿遠三一揆”中表現亮眼的幾家豪族,除去有馬豐氏外,足洗義先和西尾俊實也都獲得了豐厚的獎賞,前者從駿河轉封到越前大野,知行從五萬石加封至十二萬石;後者從三河轉封到陸奧中村,知行從四萬四千石加封至九萬石。相較幾年前僅有幾千石知行,如今的待遇足以讓他們對秀保感激不盡。而秀保自然也願意用這些較早歸順自己的大名來管理藏入地、監視外樣,畢竟大部分譜代家臣的能力實在不敢恭維。
三是秀保擔任後見到上杉氏起兵之間向秀保臣服的大名,這裏要注意是臣服,諸如織田秀信、真田昌幸這類大名隻是與秀保是一種類似合作的關係,並非完全的臣從,至於戰後是否俯首稱臣那倒另說,當時他們還是與秀保保持一定對等關係的,因此不能算作秀保麾下的大名。
這段時間不過兩年,歸順大名雖說較少,但還是有的,也算是趕上了末班車,例如苗木城主河尻秀長(戰後主動要求“王土奉還”,以秀保家臣的身份取代森氏成為岩村等東美濃地區代官)、大田原城主大田原政清(由七千石加封至兩萬三千石,下野第二大勢力)、狹山城主北條氏盛(相模足柄、淘綾兩郡四萬九千石加封轉封,關東名門實現了禦家再興)之流都是在這一時期站隊秀保的,他們雖說並不能像前兩類一樣獲得十數萬的封賞,但也是實現了各自的夙願,因而甘心成為秀保安插在地方豪強身旁的“眼睛”。由於這類大名數量較少,隨著秀保的威信和實力在全國各地逐步樹立和蔓延,急需用人,因此他們在中樞和豐臣氏內部的地位、待遇接近於第二類大名,不少還在後來一度成為家老級別的重量級人物。
至於“大和八名臣”,雖說有的出身於第一、有的出身於第二類大名,但皆是功績顯赫,非其他家臣可比,因此不論待遇、地位還是實力都在上述三類之上,是秀保最為倚重的家臣,其他家臣對此倒也是毫無嫉妒、心悅誠服。
除此之外,秀保還作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那便是說服澱姬和秀賴等人接受了豐臣秀次一脈並未斷絕的事實,準許三好秀房重新用回豐臣氏本姓以及羽柴的苗字,總算可以光明正大地被稱為豐臣秀房了。同時,秀保還將尾張的愛知、春日井以及知多北部三地共計二十萬石賜予他,居城定在了名古屋城,以此作為秀次一脈今後的領地,“尾張豐臣氏”作為除了豐臣宗家、大和豐臣氏之外的第三股勢力登上了曆史的舞台。盡管世人將其看作是大和豐臣氏的附屬,但曆代當主似乎對此毫不在意,畢竟若是沒有秀保,他們連豐臣氏的大門都進不去,如今能有尾張豐沃之地,躋身“三豐臣”之一,夫複何求呢?
至於豐臣秀房的義兄佐藤信次,因在檜原之戰時負責東西通信有功,經秀保申請,最終脫離增田氏,成為加賀(鬆岡)兩萬石的大名,這也算是對佐藤負責庇護豐臣秀房的一點回報吧。
最後要說的便是秀保和秀賴這一對堂兄弟了。
秀保在戰前便擁有以大和、伊勢、紀伊、南近江為主的近二百萬石知行,是除去德川家康和豐臣宗家之外第三大勢力。
經此一役,憑借“再造豐臣氏”之功績,領地自然更是突飛猛漲。除去上述地方外,他還獲得了駿河、伊豆、築前、伊賀、飛驒、佐渡、壹岐、對馬等八國全領,北尾張、東三河、西遠江、東石見、東美濃和武藏大部,以及下野、肥前、加賀等國的部分地區,合計知行達到前所未有的五百三十八萬石,占當時全國石高(一千八百餘萬石)的近三成,是當之無愧的全國第一大勢力。
有人懷疑澱姬實在秀保脅迫下給予其如此巨大的領地加封,可事實並非如此,或者說秀保加封的領地絕大多數不需要與澱姬過多商討。例如占據大頭的武藏、下野等關東地區,那是從叛賊德川氏手中奪回的土地,築前一國是小早川秀秋轉封毛利故土後空出來的,皆不曾是是豐臣宗家的領地,轉封給秀保倒也不傷宗家分毫、合情合理,飛驒、佐渡、石見、美濃等國他也大抵如此。
真要說出自豐臣宗家的賞賜,那便是東海道的駿河、東三河、西遠江之地,這幾處約有石高五十二萬石。可眾所周知,早在“駿遠三一揆”後,這些地方秀吉便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秀保任命的代官管理,秀吉去世後,秀保更是加強了支配力度,致使大阪城派來的代官根本無法涉足。將這塊地方送給秀保,就算是做個順水人情罷了,況且對於立下首功的豐臣親族大名,五十萬石加封實在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