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二章(1 / 3)

一、電視專題的特征

從電視節目橫向比較,專題類電視新聞的特征是節目的新聞性。從新聞節目縱向比較,它和消息類電視新聞的區別在於其專題性,即對某一專門問題作專門的分析報道。可以說,它是消息類新聞的延伸和拓展。

那麼,專題類新聞節目自身有什麼特征呢?

1新聞性

專題類新聞節目必須具有新聞性,即具備新聞的基本要素,這是專題類新聞節目區別於社科類專題節目的主要特點。新聞性專題是圍繞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展開的。報道要有時效性,或是新近發生的事,或是適宜當前形勢需要的,報道要有新聞由頭。對有重大新聞價值的題材,及時地深入采訪、挖掘,使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達到一定高度,把完整的節目呈現給觀眾,這是新聞專題的重要特征。

2重要性

與消息類新聞報道題材的“麵廣”不同,新聞專題的題材需要精選。選擇那些與時事政治關係密切、與經濟發展有關、與老百姓的生活有緊密聯係、與科技發展有重要作用的題材。

抓準題材,不僅指重大題材,也是指人們所關心的熱門話題,人們實際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正確判斷選擇題材,需要記者有較高的新聞業務水平,善於發現,也善於提煉思想,能從看似平常的事物中,挖掘出有重大價值的新聞。簡言之,專題類新聞節目要注意選擇有重大價值、有群眾性、有思想性、有普遍社會意義、有正確導向作用的題材。

3專題性

專題類電視新聞節目必須具備專題節目的特征。它是消息類新聞的延伸和拓展,是報道內容思想的延伸--深入,深化;是報道事件的延伸--足夠的長度,能容納分析、透視事物內容的篇幅;是新聞品種的延伸--從傳播形式上,它設立固定的欄目作為傳播新聞性專題的窗口,也可作為特別節目推出。

專題類電視新聞節目可承載深度報道的內容,它可以對一個專門題材做深入報道或分析、解釋、透視。它容量大,采攝製作時間也相對(較之消息類新聞)長些。它有完整的構思,在采、編、播、製各個環節上,能更加充分地調動運用電視表現元素,在畫麵編輯上也要更精致一些。

二、電視專題節目寫作過程

(一)選好題材

電視專題節目寫作,首先要明確寫什麼,就是選題問題。這是寫作前的重要環節,也是整個寫作過程的基礎。電視專題節目與紀錄片都屬於紀實報道類節目,它們有著某些共同的特征,表現在選題上,有相同的一麵,也有各自不同的分類。

選題要有領域、分類、內容的區分。電視專題節目按選題內容劃分,有以描寫人物為主的人物專題節目;有以記述事件為主的事件性專題節目;有以反映社會生活為主的社會性專題節目;有以記述曆史事實為主的曆史性專題節目;還有以揭示文化底蘊為主的文化專題節目。

人物專題節目主要是以人物命運、人生軌跡、思想情操及卓越貢獻敘述為主。事件性專題節目要抓住瞬息萬變的社會生活中層出不窮的新生事物,展現事件的發生和發展過程。社會性專題節目主要選擇與社會密切相關的重大題材,以事實本身的影響調動觀眾的注意力和思考力,以加深觀眾對重大社會問題的認識與感悟。曆史性專題節目則要運用多種電視手段,對重大曆史事件或曆史發展進程,給予多角度、多側麵、全方位的回顧與審視,以符合當代社會教育的現實關照來把握曆史事實。文化電視專題節目則要從風物、人物、文物入手,充分展現某一文化的厚重、曆史的悠久及風光之秀美,既要有意境,又要有知識、哲理。

電視紀錄片的選題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人文與社會類題材,即指那些同人們的社會生活聯係緊密的、同曆史和現實有直接關係的題材。另一類是自然與環境類題材,這主要是指那些和人們的社會生活聯係不那麼緊密,以自然界和自然物為主要表現對象的題材。目前,國際上的影視節紀錄片評獎,大都以這兩類題材分別評選。

以上從概念和選題範圍兩方麵對電視專題節目與紀錄片進行了形態的區別,但這並不意味著兩者是“大路朝天,各走一邊”的關係。相反,做這種區別分析,是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各自特色,以便在實際創作中相互借鑒、相互融合,達到完美地表現電視題材的目的。從一開始我們就曾明確指出,兩者都是“不以硬新聞、采訪和討論的方式來處理主題的紀實報道”,因此,在創作規律、寫作技巧方麵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在這一前提下,專題寫作應該包含電視專題節目寫作和紀錄片寫作。

(二)寫作程序

電視專題節目和紀錄片都要遵循從大綱寫作到腳本完成的過程。在初步確立了節目主題和基本思路之後,撰稿人就要盡可能地列出完整的提綱,做出較為詳細的程序表。在大綱計劃中,要確定一些預期獲得的資料,包括現場采訪、必備鏡頭、過去的影像資料、家庭照片、日記以及其他資料。在此基礎上,就可以著手寫作初步的腳本了。然後對以上資料進行研究分析,在將節目必需的資料收集齊全後,開始撰寫最終的腳本。具體來說,其寫作包括如下步驟。

1確定主題

主題即立意,或者說是中心思想。無論製作什麼節目,都有一個基本目的,總是要說明點什麼,或介紹某事,或宣傳一種思想,或表達作者的某種情緒和感受。創作者在深入生活、觀察社會的過程中,對許多社會現實、自然風貌、人物形象等都會表達出自己的態度、看法和主張,這些引起創作者創作衝動的基本事實和問題的提煉,就成為一件電視作品的主題。

主題的確立,“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意在筆先’,即創作之初已定下一個主題,然後根據這個主題來選材、結構;另一種是在創作中不斷修整、深化主題,有時在節目接近完成時才最後形成。”這種情況在創作中經常遇到。但是文字稿(解說詞)的中心思想不能憑空而出,必須以大量的形象材料作基礎、作鋪墊,從事實的分析中得出結論。中央電視台文化係列片《江南》的主題就經過了這樣一個過程。

拍攝《江南》,自然要涉及其山川、水鄉、園林、戲劇、民居、民俗、名勝古跡、民間工藝等。攝製組的最初分集方式也是根據以上內容製定的。於是,解說詞的寫作就按所拍攝內容分為“江南園林”、“江南水鄉”、“江南民間工藝”、“江南飲食文化”、“江南曆史人物”、“江南地方戲曲”等。照此構建,也未嚐不可,但創作者總覺得無法找到江南的神韻,無法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無法為後期編輯以至於解說詞的撰寫找出主題思想的支持與貫通。於是,創作者為了找出這部文化係列片的文化感覺,也從作者的個性出發,經過反複琢磨,終將所有內容集中為三大部分:《水墨江南》、《傾聽江南》與《感受江南》。這樣一來,撰稿人也便找到了解說詞寫作的“線索”或“主腦”,或曰,確立了電視專題的主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