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培養孩子的推理能力(1 / 3)

幼兒已開始能對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進行正確的推理。但限於經驗貧乏,他的推理經常不合邏輯,還表現出經常用自己的生活邏輯和主觀願望來替代事物和現象本身客觀邏輯的特點。

培養幼兒的推理能力首先要豐富兒童的生活經驗,使他積累大量的事物和現象的印象,打好正確推理的感性基礎。日常生活和實際活動是孩子思維發展的源泉,有位年輕的媽媽是這樣引導自己的孩子從玩水的活動中增長智慧的:一盆水,此外是火柴杆、積木、竹筷、鐵釘、曲別針、塑料蓋、玻璃球……讓孩子自己去玩,孩子將各種東西放進水盆,有的浮在水麵上,有的沉到水底,孩子在玩耍中發現,木質的、塑料的都是輕的,於是作出凡是輕的東西都能浮在水麵上的肯定判斷。重的東西都沉在水底,鐵釘是重的,玻璃球是重的,所以鐵釘、玻璃球沉在水底,孩子輕鬆地作出了正確的推理。當爸爸拿出一隻空鐵盒問孩子:“這隻鐵盒會沉還是會浮?”孩子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沉”。可當盒子放進水中,卻高高地浮在水麵上,孩子在擺弄盒子時發現盒子是空的,空盒子盡管是鐵的,也能浮起來。孩子在玩耍中探索,在玩耍中進行比較概括和判斷推理,認識各種物體的體積、重量、形狀和材料之間的關係。

其次,要讓兒童進行分類、理解、概念形成方麵的練習,使他的思維活動逐步地擺脫具體形象的知覺限製,逐步地由半邏輯思維過渡到邏輯思維,進一步完成正確的推理。

再次,對於兒童的錯誤判斷和推理要以巧妙的方式指出來,並讓他自己逐步地理解、糾正。例如有的幼兒一清早打開窗戶,看見太陽從地平線升起,他就推理為打開窗戶引起了太陽的升起。對此,家長可帶他到戶外、山頂觀察日出,使他理解並糾正自己的錯誤推理。

最後,家長應當通教孩子學用“是……”、“不是……”、“因為……,所以……。”等句式,發展孩子的語言,以養成判斷推理的習慣。同時,滿足孩子尋找事物原因以及事物間本質聯係的求知欲望。讓孩子主動探索周圍世界的奧秘。耐心地、準確地給孩子解答“為什麼”,引導孩子去發現“為什麼”。

案例分析

講述人:燕女士

寶寶資料:瀟瀟,男孩,五歲

我是在兒子四歲開始教他下象棋的,在此之前我對象棋也是一竅不通。

我們去新華書店買了本有關象棋入門的書,又買回來象棋。我一邊看書一邊教瀟瀟,先從認識車、馬、炮等32枚棋子開始,然後照著書學擺棋盤。一周後,我就已經粗通象棋門道,便開始教瀟瀟棋子的走法和規則。在教瀟瀟下棋的一開始,我就告訴他下象棋與做人的道理——要勝不驕、敗不餒。並且約定,不論和誰下棋一定要遵守落子生根,不許悔棋的棋風。

瀟瀟進步得很快,沒幾天他便指出:“媽媽,你說的蹩馬腿怎麼每次都不一樣,到底什麼是蹩馬腿?”這個問題有些偏了,我沒辦法從書裏找到答案,隻好請教辦公室的同事。當同事們知道我在學象棋時,紛紛表現得很訝異。當他們得知我是在教兒子時,便非常熱心地打開棋盤教我。每天我都會帶著我搞不明白的問題去請教他們,然後再回來教給兒子。就這樣,我和兒子終於學會了象棋的基本下法和規則。

每天隻要一有空,兒子總會攤開棋盤興致勃勃地說:“媽媽,來殺一盤”。漸漸地兒子的棋藝見長,我已不是他的對手了,我就邀請比他大的小朋友來和他下棋,但是上學的孩子有功課,玩的時間有限,我又領他到我們處長家下棋,由於兒子從小養成對人有禮貌、不說髒話的好習慣,單位上的同事們都很喜歡他。我們處長對他更是喜歡有加,經常主動地邀請兒子到他家去下棋。在“高手”的指點下,兒子的棋也下得越來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