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案例分析課上,老師在黑板上寫了計算公式和計算需要的信息,講解如何進行案例分析。老師的公式計算出現了錯誤。他自己並沒有意識到,也沒有人為他指出來。
這幫刻意保持低調的人是不會公開指責老師的錯誤的。
但戴蒙卻勇敢地站起來,對老師說:老師,你的計算出現了錯誤。
戴蒙還說出錯在了哪。
如果老師能夠立即接受戴蒙的意見,將錯誤更正過來,這個事情就會像風一樣吹過去了。
但是戴蒙碰到的也是一位牛氣衝天的老師。他對戴蒙說:“你說的是錯的,我的沒有錯。”
空氣有點緊張。
這時戴蒙做了一個更牛氣的舉動:直接走上講台,將正確的計算過程和計算結果寫到黑板上。
白紙黑字就是最好的證明。錯不錯,看看黑板就知道。老師頓時啞口無言。
戴蒙在校內一舉成名。
在威爾的腦海中,還有一件事情為戴蒙加分不少。
這件事情和戴蒙的妻子朱迪有關。
在1981年前後,朱迪已經和戴蒙談起了戀愛。在戴蒙的介紹下,威爾見過朱迪。令威爾意想不到的是:朱迪正在參與希爾森委托的一個特別項目,該項目請學生提出戰略建議。
朱迪正是被邀請的學生之一。
希爾森資深管理團隊為公司的發展進行了多次研討和謹慎的分析,給出的建議是與美國運通公司合並。而朱迪代表學生給出的建議同樣是:與美國運通公司合並。
一個未出校門的小姑娘的見解,居然能夠和資深專家的見解一致。真是有水平。
這絕對是一個聰明的人。威爾就喜歡和聰明的人打交道。
看一個人的實力不是看他的口袋,而是看他的朋友。既然如此聰明的朱迪願意和戴蒙談戀愛,也間接說明戴蒙足夠聰明。這和威爾的一貫判斷是一致的。
但這能說明什麼呢?
威爾為戴蒙找到一個聰明的女孩當未婚妻而高興。他是由衷的高興。除此之外,他和戴蒙之間依然是兩道平行線。戴蒙隻是個孩子,戴蒙的世界是和馬克、傑西卡的世界一致的。
他隻是一個長輩。長輩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兩道平行線。
戴蒙的哈佛學業即將在1982年結束。他必須在畢業之前確定好自己的工作。
哈佛的學生不愁就業,但這並不意味不為工作的事情煩惱。
戴蒙的麵前擺著一道選擇題,答案選項有三個:雷曼兄弟、摩根斯坦利和高盛。
戴蒙給威爾打電話:叔叔,你覺得這三家哪家比較好?
不懂的時候向懂行的人請教,這是聰明人的做法。
威爾必須慎重地回答戴蒙的這個問題。他向戴蒙分析了三家公司的優劣。力求將戴蒙引導到最正確的方向上。但是誰能保證什麼才是最正確的呢?最終抉擇還需要戴蒙自己定奪。
戴蒙決定選擇高盛。這家給出的薪水更高一些。
有時候人就是這樣,當你無法作出選擇的時候,最好將經濟利益作為最重要的標準。
戴蒙專門來到威爾的辦公室裏告訴威爾自己的選擇。也許是意識到即將失去戴蒙為自己效力的機會,威爾在聽完戴蒙的話後,突然說:“我可以問你幾個問題嗎?”
當然可以了。
“金錢對你很重要嗎?”
不是很重要。隻要平台好,零薪酬也有人去幹。戴蒙的父母不指望戴蒙的薪水養家。
“你願意做一些能夠快速拓寬你的視野的事情嗎?”
當然願意。剛出道誰不想加速拓展自己的視野?
“你這樣問,你有這樣的機會嗎?”戴蒙疑惑地看著威爾。
威爾確實有這樣的機會。
“你可以在我這兒工作。雖然我不能給你很高的薪水。但我可以讓你做許多事情,多積累經驗。這些經驗是花錢買不到的。”威爾說。
戴蒙感到異常興奮。他可不是傻子:威爾的公司不是什麼不值一提的小公司,而是聲名顯赫的美國運通。在這裏麵工作,並不比在高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