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終於等來,總裁阿爾?威辭去職務。吉姆必須在威爾和另外一個候選人之間進行選擇。也就是說,威爾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成為總裁,成為僅次於首席執行官的二號人物。
吉姆確實提升了他。但提出一個附加條件:必須辭去希爾森公司首席執行官一職。之前威爾一直兼任著該職務。這個附加條件讓威爾感到很難受。
如果答應,就等於放棄了根據地——希爾森,這是他的權力基礎,如果失去了希爾森的控製權,他在公司內部就失去了根基;如果不答應,就失去成為公司二號人物的機會。
自己的夢想不就是要成為這個帝國的帝王嗎?還是先從二號人物開始起步吧。
威爾答應了吉姆提出的條件。
他沒意識到掉進了一個局:希爾森的二號人物是彼得,如果威爾辭去希爾森的首席執行官職務,那麼希爾森的老大就是彼得;如果吉姆不給他實權,那麼他就是一個空架子。
事情就是這麼安排的。
被提拔為公司總裁,威爾也就不得不辭去執委會主席的職務。為了安撫其他總裁的候選人,吉姆又分別提拔了幾個人。事實上,等到威爾做到總裁位置上時,他手中的權力已經被分光了。
再看看身後。彼得已經開始在希爾森內部發號施令。威爾成了過去式。
隻有戴蒙靜靜地守候在他的身邊。
一切都是按照彼得設定的情形進行的。
從他決定開始找吉姆爭取董事會席位的那一刻起,他就決定將威爾甩在身後。
這是一個遊戲。參與遊戲的人就是他們三個:威爾、吉姆和彼得。
彼得算是遊戲的主導者,他的目的很明顯:擠掉威爾,享受更大的權力。
吉姆稱不上遊戲的設計者,但他處於主導地位。他畢竟是美國運通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能夠影響著公司董事會的意見和決議,無論是彼得上位還是威爾上位,都必須依靠他的幫助。
威爾隻是稍微處於劣勢。之前由於董事會意見的更改,他得罪了彼得。更為要命的是,通過這陰錯陽差的誤會,彼得和吉姆締結成了同盟。吉姆的天平略微傾向了彼得一方。
應該說,是彼得發現了吉姆的需求。美國運通公司收購希爾森公司花費的是10億美元。這不是一個小數目。為了向董事會證明,這筆花費物超所值,吉姆必須將彼得推出來。
大夥都來看看,我們購買了希爾森的資產,除了威爾,我們還收獲了一個優秀的人才彼得。大家不要以為希爾森隻有威爾一個人值錢。
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威爾的野心會讓吉姆覺得不好控製。威爾不止一次地向吉姆要求權力。吉姆肯定會不爽。
屬於你的,即使你不要求,該來時自然會來。不屬於你的,老是亂叫喚也沒用。
美國運通公司是一家老牌企業,有著穩固的文化基礎。一向追求穩健。而威爾的名氣總是和各種收購相關。這樣的人總會讓人覺得不可靠。這是威爾留給董事會的印象。
其實大家都不爽。董事會不爽的原因在於:重用你,你可能帶來風險;不重用,你老是在抱怨。威爾不爽的原因是:如果不能獲得重用,我何必將希爾森賣給你呢。難道我腦子進水了?吉姆也爽不哪裏去。他必須在威爾和董事會之間做好協調。
這樣,遊戲局麵就很有意思:威爾要求權力,董事會不給;彼得和吉姆的關係日益親近,威爾不爽;吉姆需要安撫威爾,但又必須壓製他的權力;彼得漁翁得利,這也符合吉姆意願。
這種遊戲隻有一個結果:威爾走人。
除非有一種情況,他才能留下來:那就是他能收起自己的權力欲,甘於接受吉姆的壓製。
這可能嗎?
彼得是最大的贏家。在整個遊戲中,他其實就隻做了一件事情:和吉姆建立良好的私交。這讓吉姆在壓製威爾時,在吉姆心中總有彼得在當備用人選。關鍵時候,能夠將威爾替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