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威爾將希爾森並入美國運通公司時,公司的二號人物彼得沒有進入董事會。
現在輪到他戴蒙了。他也是被公認的二號人物。
結局卻不同。
彼得和威爾的恩怨,戴蒙了解得並不多。但他聽過的謠言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威爾真正不信任彼得就是從不給他爭取董事會席位開始的。難道威爾已經對自己沒有一丁點信任?
戴蒙不願意這樣去想。
是不是信任,在接下來的人員安排中會體現出來。
合並的真正難點不是業務的整合,不是資源的融入,而是人事。
每個人都在揣摩自己將會在合並後的新公司獲得什麼職位。戴蒙也是如此。
裏德始終認為戴蒙是威爾的接班人,現在已經合並了,他應該成為自己和威爾的接班人。
他和威爾達成共同意見:戴蒙負責公司的投資銀行業務,下屬三個高級管理人員:德裏克?摩恩,維克托?梅尼澤斯和丹尼斯?馬丁。
如果遵照這個方案,戴蒙就不會有意見。這個決定意味著:他是僅次於裏德和威爾的第三號人物;他一直看不上眼的摩恩終於成為他的手下;這預示著威爾對他還是很信任的。
威爾有著自己的心機:雖然戴蒙被拔高到第三號人物這個位置,但他與他的親信之間隔閡了摩恩、維克托和丹尼斯這一層,這使他的權力受到限製,小集團就會被瓦解。
但摩恩卻不同意這個方案。摩恩認為,如果讓他夾於戴蒙和他的親信之間,自己就會遭受前後夾擊,上麵會壓製,下麵的人會不配合,最終會使自己死得很難看。
威爾覺得也是。雖然可以瓦解戴蒙集團,但也有犧牲掉摩恩的可能。
他想到了另外一個方案:將戴蒙調離出去。
按照裏德和威爾的商議,他們擔任聯合首席執行官,在他們下麵不準備設總裁一職。為了能將戴蒙調離出業務部門,並且不讓戴蒙覺察到他被輕視,他決定讓戴蒙擔任總裁職務。
這是一個看上去很鮮亮的職務,位居裏德和威爾之後,看上去排在第三位。
但威爾為這個職務埋了一個陷阱:總裁隻負責行政事務,不負責業務。時間一長,久疏業務一線的戴蒙就會變得可有可無,到時候想殺想剮就完全由威爾說了算。
戴蒙也不傻,他拒絕威爾的提議。他堅持要待在業務部門。
皮球又踢到威爾那邊。
裏德原以為戴蒙的職位安排是最簡單的事情,但經過這樣幾次顛簸,他覺得戴蒙和威爾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這讓他覺得很不可思議。
摩恩不想在戴蒙手下工作,也不想受戴蒙和他的親信的夾擊,而戴蒙也不想離開業務部門,那麼最好的方法也許就是以前所采用的方法:繼續由兩人擔任聯合首席執行官。
但是現在已經與花旗集團合並,並且是對等合並,如果隻是讓他們兩個擔任首席執行官,裏德和原花旗銀行的人是不會同意的。就這樣,來自花旗的維克托?梅尼澤斯被提拔上來。
三人聯合擔任首席執行官。聞所未聞,也駭人聽聞。
這個決定出乎戴蒙的預想。
摩恩一個人與他分享權力,就足以讓他氣急敗壞,而現在卻又多了一個維克托。
但是這種安排看起來是那麼的合情合理:在投資銀行業務上不能隻有來自旅行者的人把控,必須有一個來自於花旗的人。
戴蒙將這種駭人結局的出現,歸罪於威爾。如果不是他力挺摩恩,摩恩也許就永遠隻是自己的手下。威爾無限支持摩恩,才使他有足夠的底氣同自己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