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遠見決定生死 (1)(1 / 3)

感到後悔的不止威爾一人。

還有裏德。

他的後悔和威爾部分相同,但又有很大一部分不相同。

相同的地方就是:他們都覺得趕走戴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兩個人的悔意表達方式有很大的差別:在裏德被花旗集團董事會任命為主席這個虛職、實際上已經將他的權力架空、他已經知道自己不得不離開花旗的時候,他就坦率而直白地對董事會說:如果當初知道有今天這個結局,我想我應該想方設法讓戴蒙留下來。

後悔之意溢於言表。

而威爾起初並沒有覺得什麼,在他還未到70這個古來稀的年齡、他自我覺得自己還能在花旗集團帝王這個位置上再幹上500年的時候,他並沒有覺得趕走戴蒙有什麼錯誤。

甚至在戴蒙被趕走一年後主動向他尋求和解時,他依然覺得對戴蒙沒有愧意。

但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眼看著普林斯讓花旗帝國的血液一點一點地流盡的時候,他心痛於自己曾經的汗水和精力。在這個時候,他才想起正在摩根大通幹得如日中天的戴蒙。

如果戴蒙在,也許花旗集團的局麵就不是這個樣子。

但這句話他是不會輕易說出來的。幾乎所有的華爾街人都知道戴蒙是因為和他不合而被驅逐出去的,如果自己輕易地承認當初的決定是錯誤的,這顯然是自己在砸毀自己一世的英名。

茅房裏的石頭之所以讓人厭惡,就是因為它又臭又硬。

但有些人就是這樣。

裏德和威爾感到後悔的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裏德全盤否定當初的合並。

也就是說:一個人開始後悔出生。這才是人生中最大的後悔。

在旅行者集團與花旗銀行合並10年之後,也就是在2008年4月的前後,裏德公然宣稱當初的合並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他說:從10年來的運營來看,這次合並不僅未使投資人獲益,員工也沒有獲益,就連客戶都沒有獲益。

有點意思。投資人沒有獲益這比較讓人容易理解,畢竟在合並之後花旗集團並沒有取得聲名顯赫的業績,在新世紀前幾年忙於應付安然事件、世通事件這樣的法律官司。當所有人期待威爾選出的接班人普林斯大幹一場時,一場次貸危機讓這幫人光著屁股裸泳。

當年轟動世界的合並案,其實隻不過是一場鬧劇罷了。投資人隻是陪著湊熱鬧。

業績沒有獲得實質性提升,員工自然難以受益。事實上自從合並後,許多優秀的員工已經不將花旗集團這個看上去很光鮮的公司作為自己願意為之努力一生的舞台。在這10年時間裏,來自花旗銀行的高管流失了80%,而原來屬於旅行者集團的高管也走了一半多。

其中有很多人是追隨戴蒙而去的。

但是如果說客戶沒有從這次合並中受益,聽起來就像是一種嘲諷。

當初威爾提出合並的誘因就是要增加對客戶的服務能力,打造一個超級的金融超市,使客戶在花旗集團享受到一站式服務。

聽起來不錯。按照這種設計,客戶應該省心不少。

但裏德卻對它進行了全盤否定。

合並後消費者部門已經完全淪落為孜孜不倦地向客戶推銷各種產品的機器。他遺憾地說。

威爾不承認裏德的說法。

他當然不能承認。合並是他主張的,合並後僅僅一年半花旗集團就成為了他一個人的天下,他當然不能認同裏德的說法。

認同裏德的說法就等於認同自己當初就是一頭蠢豬。

他說:戰略設計沒有差錯,隻不過有些部門沒有很好地執行而已。

言外之意:大方向是正確的,隻不過在實現過程中出現了偏差,最終沒有達到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