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互惠銀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吉林格並非死得不明不白。
早在華盛頓互惠銀行2007年的年度股東報告中,他就預計到銀行業將會經曆一次危機。
在遠見上,他似乎和戴蒙有點相似。
但不同的地方在於,戴蒙將即將發生的危機估計為不可預測,甚至會可能失控。而吉林格卻將即將發生的危機定義為暫時的,他沒有將危機想象得多麼嚴重。
這就是一個普通的習武者和高手之間的區別。普通的習武者也會高手所使用的招式和套路,但就是在實戰中高手能一招製敵,而普通的習武者偏偏打不到人。
在2008年3月寫給股東的信中,吉林格才開始用悲觀的語調敘述他麵對的次貸危機。
他說:這是我三十年金融業從業經曆中所看到的最為嚴重的危機,以前我也曾經曆過經濟發展上的波動和下滑,但顯而易見的是這次比以往的任何一次都嚴重。
這已經晚了。華盛頓互惠銀行的股價已經從2007年中期的每股30美元跌到了每股3美元。如果不能在接下來的一周內尋找到用以維持流動性的資金來源,就可能會死亡。
在這種情況下,死神已經來到麵前,再怎麼悲觀也毫無意義。
但是對戴蒙卻很有意義。
盡管戴蒙不希望次貸危機的發生,畢竟危機影響了整個行業和全球經濟,但是就他的收益而言,他應該感謝次貸危機的發生,貝爾斯登和華盛頓互惠銀行畢竟是兩塊大肥肉。
尤其是華盛頓互惠銀行,這次收購受到了專家的褒揚。有人讚譽戴蒙和他的團隊始終以出色的能力捕捉到最具價值的成長機會。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戴蒙的遠見和準備。
在2008年7月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舉辦的會議上,戴蒙曾表示:很多人以為到危機來臨的時候總能找到應對的辦法,然而事實上如果當危機真的來臨而你卻沒有做好準備的時,任何人都不可能像魔術師那樣找到完美的應對之策。
這不是得意之言,絕對是經驗之談。
遠見和準備就等於金錢。以收購華盛頓互惠銀行為例,在2008年3月的時候,戴蒙的報價是70億至90億美元,而到9月份實施收購的時候,才花費19億美元。
因為沒有對手。價碼是戴蒙說了算。
收購華盛頓互惠銀行已經具有象征意義。這個交易的發生象征著摩根大通已經成為華爾街的新領袖。領袖的衡量標準不全在經濟指標上,非權力影響力更能體現價值。
所謂非權力影響力,就是權力、地位和等級之外的影響力。即使你身為一介草民,但如果所有人都願意聽你號令,你就是事實上的領導者。你就具有超乎常人的非權力影響力。
當政府當局要求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和華盛頓互惠銀行的時候,就等於承認了其領袖地位。盡管這種承認是基於摩根大通的資本實力,其實也代表著對戴蒙的認可和看好。
有了這兩次成功的收購,在2008年12月末在摩根大通收購瑞銀集團加拿大能源業務部門和全球農業部門的時候,大家都覺得習以為常。畢竟摩根大通是危機之下最有實力的銀行。
隻要有能力一切都是你的。
2008年對戴蒙來說絕對稱得上豐收之年。
感謝次貸危機。
市場隻記得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