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爾夫人小時候受艾爾弗雷德-羅伯茨(她的父親——一位從食品雜貨商人發家致富成為格蘭瑟姆市市長的保守派人士)的影響,對保守派的觀點和立場有一定的認識並對政治有了濃厚的興趣。為了能夠去牛津大學繼續學習,她用一年的時間學習了通常學四年的拉丁文,1943年進入牛津大學後她學習化學專業,不過對於化學的熱情遠沒有她對政治的熱情,所以她到這裏不久就參加了這裏的保守黨協會並成為主席,18歲的她曾說過“政治已溶進了我的血液”。1947年至1951年任兩家化學公司的化學研究員,利用業餘時間攻讀法律。她大學畢業後雖在一家塑料製造公司工作,但她並沒有因此放棄追求,她經常在周末乘車到倫敦或別的地方去參加保守黨的會議,辯論,群眾大會等活動。她把工作掙來的錢作為參加政治活動的經費,對此毫不吝嗇。後來,在1948年保守黨年會上她代表牛津畢業保守黨協會發言,影響巨大,甚至被提名為大特福選區的議員代表。
在1950年和1951年的選舉中,撒切爾夫人成為了當時最為年輕的保守黨女性候選人。而她在肯特郡保守黨活動中的活躍參與,更使她結識了丹尼士·撒切爾·戴卓爾,兩人後來墜入愛河,於1951年結婚。丹尼士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因而他有能力資助她投考律師公會,而她也成功的於1953年取得了訟務律師的資格。同年,夫婦倆又誕下了一對孿生兄妹,分別取名為卡洛兒和馬克。
撒切爾夫人在1951年結婚後攻讀法律,其原因就是為了政治,因為競選議員時通曉法律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1953年她就取得了當律師的資格。在作為在野黨影子內閣人士時,她為了反駁對手,不斷的積累大量數據與信息,以無法反駁的語言擊敗對手。在作為保守黨領袖競選期間,她又馬不停蹄地到全國各地進行演講,每天早上7點起床,直到忙到次日淩晨2、3點才就寢。
撒切爾夫人在1959年成為保守黨議會成員在倫敦北部的芬奇利服務直到1992年。1961年任國民保險部政務次官。1964年任下院保守黨前座發言人。從1964年到1970年,工黨在執政時,她曾擔任愛德華希思的影子內閣的職位數。希思在1970年就任首相時撒切爾夫人被任命為教育局局長。1970年她為內閣教育部大臣時,堅決執行自己廢除工黨政府的綜合教育計劃,為減少政府經濟開支而實行取消對小學生的免費牛奶供應,提高夥食費政策,正是因為這樣的一項政策,使得她成為英國當時最不受歡迎的女人。
1975年2月,撒切爾夫人又當選為保守黨領袖。在1975年她批評西方對蘇聯的緩和政策,是持批評意見的為數不多的政治家之一。1979年5月3日保守黨大選獲勝,撒切爾夫人正式出任首相,成為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上台便拋棄了“共識政治”。因為她信奉貨幣主義理論,所以上台後她就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項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製貨幣,三是削減福利開支,四是打擊工會力量。
作為一位資深的保守黨政治家,撒切爾夫人的政治哲學被通稱為“撒切爾夫人主義”,這種政治哲學包含了選擇性地在部分領域減低公共開支、減低直接稅、撤銷對商業活動的管製、貨幣主義政策和私有化計劃。另外,早在她擔任首相以前,由於她高姿態地反對共產主義,而被蘇聯媒體戲稱為“鐵娘子”,這個別名至今仍常常被引用。
在對外事務上,她與美國維持了“特別關係”,並與美國總統羅納德·威爾遜·裏根結成了緊密的盟友。而在1982年的福克蘭群島戰爭,撒切爾夫人調遣英國皇家海軍,從阿根廷手上奪回了福克蘭群島。
撒切爾夫人任首相期間,對英國的經濟和文化麵貌作出了既深且廣的改變。她削減工會的力量,減低政府對商業活動的幹預,又戲劇性地擴大自置物業,這一切的目的皆為希望建立一個企業化的社會文化。此外,她又有意為英國擺脫福利國家的色彩,而鼓勵更具彈性的勞工市場,以希望能夠提供更多職位和適應市場狀況。但受到八十年代初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撒切爾夫人的政策造成了很嚴重的失業問題,從而加速英國本土的逆工業化。故此,撒切爾夫人特別不受南韋爾斯、達拉謨郡和約克郡南部一帶以及傳統采礦地區的歡迎。在1984年6月19日的演講辭中,撒切爾夫人便指罷工的礦工是“內敵”,必須為自由和民主而將他們擊敗。
撒切爾夫人在1979年5月4日組成了新一屆政府,她被寄予厚望,去扭轉英國經濟衰退的情況,以及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幹預。此外,她對公務員認為她的使命是使英國重建昔日大英帝國的光輝和加強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感到很憤怒。相反,她卻與1980年新當選美國總統的朗奴·列根建立一種哲學上和心靈上的盟友關係;而對1984年當選加拿大總理的馬丁·布賴恩·馬爾羅尼,則建立了較小限度的關係。似乎在當時,保守主義成為了英語國家之間的主要政治哲學。
在1980年5月,在愛爾蘭總理查爾斯·豪伊到訪英國,與撒切爾夫人談論北愛爾蘭問題的前一天,撒切爾夫人在下議院說:“北愛爾蘭的憲製事務,是北愛爾蘭人民的事,是本政府的事,也是本議會的事,其它人不應幹涉。”
1981年,一批愛爾蘭共和軍和愛爾蘭國民解放軍的囚犯,在北愛爾蘭的美斯監獄舉行絕食,要求得回5年前被取消的政治犯待遇。其中最先發起絕食的波比·山德士,在絕食幾星期前才剛當選為弗馬納及南泰隆選區的下議院議員,但最終因為絕食而死。
撒切爾夫人在絕食發生時一口堅拒恢複該批囚犯的政治犯待遇,並指“罪行就是罪行就是罪行,無關政治。”然而,當再多9個人因絕食而死和在絕食結束後,麵對愛爾蘭和北愛爾蘭邊境的日益不和及廣泛的地方騷亂,撒切爾夫人的立場終於軟化,重新讓該批有準軍事性質的囚犯得回部分政治犯應有的待遇。這次事件,使愛爾蘭共和軍乘機作了一次成功的宣傳之餘,其中由於新芬黨在絕食事件提供資金,所以支持度更大幅上升。
此外,撒切爾夫人則繼續推行前任工黨政府所實行的“阿爾斯太化”,這個政策出自前任工黨政府的北愛爾蘭事務大臣羅伊·海森,他認為北愛爾蘭的統一論者,應該站在前線對抗愛爾蘭共和主義。因為這個建議一方麵可以減輕英國陸軍在北愛爾蘭的壓力,也一方麵提升了阿爾斯太防衛軍團和皇家阿爾斯太警察的地位。另外,撒切爾夫人又拒絕使用愛爾蘭語稱呼天主教在愛爾蘭的樞機主教,而用英文稱呼他為“費樞機”。
在經濟政策上,撒切爾夫人上任後便調高利率以減低貨幣的供應。她又喜歡提高間接稅的重要性,因而大幅調高增值稅至15%,從而引發了通貨膨脹。以上的措施對商業構成了衝擊,其中以製造業尤為嚴重,並使國內的失業人數急增至2百萬人。但有趣的是,撒切爾夫人早期施行的稅製改革,是建基於米爾頓·佛利民有關貨幣主義的理論,而不是朗奴·列根般,采用阿瑟·拉弗和裘德·萬尼斯基的“供給麵經濟學”。總言之,英國在八十年代初的經濟衰退,使撒切爾夫人政府的經濟政策受到廣泛的責難。
麵對低迷的經濟狀況,政治評論員紛紛回想希思政府當年的“180度掉頭”,並猜測撒切爾夫人會照辦不誤,但撒切爾夫人在1980年的保守黨大會上作出了明確答複,她說:“我要對那些正屏氣凝神,等待著傳媒所講的180度掉頭成真的人說,如果你要掉頭便由你,但本小姐絕不掉頭。”她的答複在1981年的財政預算案得到落實,縱使有364名知名學者發公開信,對經濟改革表示關注,但稅率仍然在經濟衰退的中期增加了。結果到了1982年1月,通脹率下降至單位數字,而利率亦隨之下降。失業情況則繼續惡化,據官方統計數字,當時英國國內失業人數達360萬,而很多以其它失業定義作準則的非官方統計,更指失業人數高達500萬。但是,泰比勳爵卻指,由於有不少在職人士在索取失業補助,所以他懷疑實際的失業人數比300萬還要低。
英國的國防開支在撒切爾夫人任內遭到了削減,其中在南大西洋地區,福克蘭群島因此而受到忽視,另外極地巡邏船忍耐號也被迫退役。此外,在移民改革上,不少大英帝國殘餘屬土的人民權益亦受到損害,當中,為防範殖民地香港在1997年回歸中國而引發大批港人移入英國,撒切爾夫人先發製人地聲明香港市民沒有居英權,因而引起了激烈的爭議,而香港主權回歸中國一事,也成為了撒切爾夫人任內最難下決定的外交難題。
在阿根廷,一個不太穩定的軍事政權把持了政局,但這個政權因差勁的經濟表現而不受廣大的國民歡迎,為了增加支持,阿根廷的軍政府決定在1982年4月2日,入侵阿根廷稱之為馬島的福克蘭群島,對於英國來說,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首次遭到的入侵。阿根廷自1830年代以來便聲稱擁有福克蘭群島的主權,因而一直與英國發生糾紛。麵對阿根廷人的入侵,撒切爾夫人連忙做出了部署,還指派了英國皇家海軍去重奪群島,遂而爆發了福克蘭群島戰爭。最後,英國戰勝了阿根廷,奪回了群島,重申主權,使英國國內一時間因為撒切爾夫人而重燃了愛國熱誠,而她的聲望亦由穀底反彈。
英國在福克蘭群島戰爭的勝利,更成為了所謂的“福克蘭因素”。因為不少人視這次的獲勝,是保守黨在1983年6月大選中勝出的重要原因。在那時,保守黨的聲望更加是1979年至1997年間最高的時期。不過,當時的經濟,仍舊因為傳統重工業被鼓勵停業而持續處於嚴重的蕭條期。基於大幅度的失業率被認為是重工業轉型的結果,特此,撒切爾夫人的政府通過了新法例,讓工會會員有更大的民主力量,去抑製好鬥激進的工會領袖。另外,撒切爾夫人又推出了“是時候置業計劃”,讓地方公共房屋居民以折扣置業,從而增加了工人階級對她的支持。
保守黨在1983年大選勝出,與工黨本身也不無關係。自從工黨政府在1979年垮台以來,工黨被1970年代組成的聯合激進份子控製,而出現步向“極左”的傾向,這點可以從他們的政策一麵倒向左翼引證。這種轉變導致不少黨員和工黨在下議院的議員在1981年從工黨分裂,另立了英國社會民主黨。結果在1983年的大選,盡管麵對蘇聯核武的威脅,工黨仍然主張英國裁減核武器,退出歐洲共同體,和完全廢止撒切爾夫人的經濟及工會改革。事後,理所當然地,有一位工黨議員,傑拉爾德·卡夫曼總結道,工黨在1983年大選驚人的競選宣言,等同曆史上最長篇的自殺遺書。
至於新近成立的英國社會民主黨則與英國自由黨結成聯盟,企圖從工黨的分裂而得利,以希望在選舉中成為多數黨。但是由於缺乏團結,以致未成氣候。保守黨則得到了42.4%的選票,雖然比1979年大選小了一點,但由於其它黨派的分裂,加上大選采用多數製(即些微票數與票數分布的改變,並不易改變選舉結果),以致保守黨得以大獲全勝,撒切爾夫人更因而在下議院取得了144席的多數優勢。
撒切爾夫人一直設法減低工會的權力,但手法卻異於希思的政府。希思的政府主要的手段是通過單一的法案,但撒切爾夫人卻變本加厲。當時有幾次工會發起的罷工,企圖或極力地在政治上挫敗撒切爾夫人。其中以全國礦工聯合會發動的罷工最為知名。但是,有別於1972年時的希思政府,撒切爾夫人對這次罷工已早有充足準備,她早先已經增大了煤的儲存量,所以並未對發電廠的供應構成影響。另外,警察所采用的手法則令人質疑有違公民自由之嫌:警察除了阻止任何罷工的支持者接近罷工礦場的範圍,而且更與罷工礦工的糾察隊在約克郡歐格裏夫爆發了激烈的流血衝突。
可是,由於英國礦工聯合會發動的罷工除了沒有事先舉行選舉,是違反新修訂的法例之外,又以武力阻止其它礦工如常上班,因此這次罷工並未得到大眾輿論的認同。這次英國礦工聯合會的罷工起自1984年初,至1985年初完結,曆時整整一年,故稱為英國1984年至1985年礦工大罷工。事件最後以過半數礦工重回崗位,迫使工會無條件投降而告終。自此以後,保守黨政府保證無意毀滅本土采礦業,又對罷工礦工承諾他們的職業受到保障。但保守黨政府仍舊在1994年采礦業私有化之前,把全部15個國營礦場一一關閉。
在1984年6月,撒切爾夫人富爭議性地邀請南非種族隔離政府總統波塔,與外長鮑達到白金漢郡的首相鄉間別墅契克斯,尋求方法舒緩國際間對南非施以經濟製裁的壓力,以免英國在南非的大量投資化為烏有。而在南非總統訪問英國僅三個月之前,四名南非軍火走私者在考文垂被拘捕,並被控以違反聯合國強製性武器禁運令,非法出口軍火到南非。
這四名走私犯被稱為“考文垂四傑”,他們在1984年5月以200000英鎊保釋,並獲在法庭當值的法官發還護照,準許返回南非,但條件是該四名走私犯必須返回英國繼續審訊。在“考文垂四傑”被拘捕的同時,第五名疑犯,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學的Johannes Cloete教授亦正式落網,而他更是南非飛彈發展計劃的重要人物。但是據《衛報》在1988年12月17日的報導,Johannes Cloete教授後來在白廳的政府要員指示下,獲無條件釋放。至於“高雲地利四傑”最後也沒有返回英國應訊,代以保釋金在1984年8月被沒收了事。“高雲地利四傑”事件在1988年12月7日經《衛報》重新揭發,報導中附有一篇外交官Patrick Haseldine的信件,對撒切爾夫人作強烈批評,指她“對恐怖主義有雙重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