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白居易傳(2)(1 / 3)

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在民間本來已經傳說很久,裏麵夾雜漢武帝與李夫人的故事,佛教目蓮救母和道教的求仙故事,以及年郎織女故事。作者通過自己豐富的感情和想象力,加以充實和渲染,其中有現實意義的成分,也有荒誕不經的成分。

這首詩前麵一部分對唐玄宗的荒淫和楊貴妃的恃寵而驕有些諷刺和批評,如“漢皇重色思傾國”,“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顯然對唐玄宗和楊貴妃,表示了不滿和譴責。

從“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到“君王掩麵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楊貴妃受絞而死,成為曆史上有名的一次事變。詩人對這篇詩的主題思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既微有諷刺,又特別哀憐,這由於詩人本身依附於統治階級,他的階級立場和世界觀決定他不得不這樣寫。諷刺是恨他沒有照統治階級的常規去辦事,哀憐則又是用詩人自己的心情去想象,並按照當時的民間傳說,加以“潤色”。從“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一直到“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都是在竭力描寫玄宗的相思之情,詩人充滿著同情心在作刻畫,擺在詩人麵前的又似乎不是作為諷刺的對象了。

後麵寫方士受玄宗之托,訪問蓬萊,得到當時二人的密語,歸報上皇(即玄宗),本來這種故事的情節,是難以叫人取信的,但他卻寫得那麼有聲有色。“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是用牛郎織女的故事美化封建帝王的靈魂,以求博得人們的同情。當貴妃在仙島上聽說玄宗有使者來到時的情態是:“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詩人描繪了動人的女性形象,同時也表現了女主人公在所謂仙山中失去慰藉後的寂寞心情。最後無可奈何地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表示悼惜,說明了作者封建士大夫的立場,對帝王的這種“悲劇”表示了某種程度的同情。

但是這首詩的藝術性卻有其可取之處,不僅詞采絢麗,而且氣勢生動,筆鋒帶有豐富的感情,從曲曲折折的故事中興起層層波瀾,沒有一點枯竭的感覺。使用典故極少,除“轉教小玉報雙成”一句中有兩個現成的人名而外,一點沒有“掉書袋”,也是很難得的。這種歌行體給予中唐以後的詩人以相當大的感染力,跟著摹仿的很多,我們不得不承認它在詩歌史上有它一定的突出地位,雖說在思想性上存在著問題,並對後人起了不好的影響。

三、諫官生涯

元和二年十月初,居易從周至尉調為集賢校理,十一月召入翰林院,舉行了一次個別考試,核定合格;又因居易文辭富豔,尤精於詩筆,受到憲宗的賞識拔擢,授為翰林學士。當時在院的翰林學士有李程、王涯、斐、李絳、崔群,加上居易,共為六人。從唐肅宗起,翰林學士已經“獨承密命”,參與國家大事了。

這幾位翰林學士都是進士出身,銳意革新,以後大都身居要職或官至宰相,他們守正不阿,不畏強暴,和居易情誼很深,多次幫助他,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起到重要作用。

不久,詔授居易任左拾遺並仍充翰林學士。左拾遺屬門下省,從八品上,官階雖低,但作用極為重要,其職責就是對皇帝的不當言行進行勸諫。居易感到這是實現自己“兼濟天下”抱負的機會,他一定要憑借自己的職務之便為民請命,改革弊政。授命之後,他不僅向憲宗寫了《初授拾遺獻書》表示決心,而且克盡職守,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上任後不到一個月,他寫的諫書就裝了滿滿的一箱子。在宮中當值,往往忙到深夜,甚至徹夜不眠。他常常自吟:“惟歌生民病,但得天子知。”抱著這個目的,他把時政之弊,民生之苦,一一寫入詩歌,以拯濟民生,裨補時闕,欲稍稍遞進,以達上知。雖然忙碌辛苦,他卻興奮得像一個在黑暗中摸索又看見了陽光,得到了光明的人一樣。

在周至兩年多的縣尉生活,對他來說是痛苦的,卻使他有機會印證一下他在“策林”中提出的政治主張。他的生活經曆和他所接觸的社會生活,證實了他的主經是正確的,符合實際的。這種認識,堅定了他改革弊政的信念,也增添了他為實現自己“兼濟天下”抱負的勇氣。

他一麵做諫官,一麵寫諷諭詩,盡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一個諫官的職分。他後來在《與元九書》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