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容(1 / 2)

冷虛子注

靈者,神也,在天曰靈。寶者,珍也,在地曰寶。天有靈化,神用不測,則廣覆無邊;地有眾寶,濟養羣品,則厚載萬物。言此經如天如地,能覆能載,有靈有寶,功德無窮,證得此心,故名靈寶。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動。觀者,慧觀也,如天常照。定體無念,慧照無邊,定慧等修,故名定觀。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

左者,定也。玄者,深妙也。真者,純也,一而無雜。人者,通理達性之人也。曰者,語辭也。

夫欲修道,進趣之心,名為修道。

先能舍事,一切無染,名為舍事。

外事都絕,六塵為外事,須遠離也。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更不染著,名為都絕。

無與忤心,境不來忤,心即無惱;心不起染,境則無煩。心境兩忘,即無煩惱。故名無與忤心。

然後安坐,攝澄煩惱,名之為安。本心不起,名之為坐。

內觀心起。若覺一念起,須除滅,務令安靜。

慧心內照,名曰內觀。漏念未除,名為心起。前念忽起,後覺則隨。起心既滅,覺照亦忘。故稱除滅。了心不起,名之為安。覺性不動,名之為靜。故稱安靜。

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遊亂想,亦盡滅除。

眾心不起,妄念悉忘,亂想不生,何有貪著?故曰滅除。

晝夜勤行,須臾不替。

晝之言淨,夜之言垢。垢淨兩忘,無有間替,故名不替。

唯滅動心,忘想分別,名曰動心。覺照祛之,故名為滅。

不滅照心;慧照常明,無有間,故名不滅照心。

但凝空心,不起一切心名空心。

不凝住心,一切無著,名之不凝住心。

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若取一法,即名著相。心不取法,名為不依。照而常寂,故為常住。

然則凡心躁競。其次,初學息心甚難,或息不得,蹔停還失。

言習性煩惱,難可滅除,定力未成,蹔停還失也。

去留交戰,百體流行。

心起染境,境來牽心,心境相染,故名交戰。妄念不息,百非自生,名曰百體流行。

久久精思,方乃調熟。勿以蹔收不得,遂廢千生之業。

定心不起,則契真常。一念不收,千生遂廢。

少得靜已,初得清淨,正慧未生,故曰少得靜已則於行立坐臥之時,

四威儀之時也。

涉事之處,諠鬧之所,見一切諸相為涉之處,起一切諸心,名為諠鬧之所也。

皆作意安;息亂歸寂,名為作意。恬淡得所,名之為安也。

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諠,其誌惟一。

有無雙遣,寂用俱忘,萬法不二,名之唯一。

若束心太急,又則成病,氣發狂顛,是其候也。

偏心執靜,名曰束心。心外見相,名為顛也。

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所。

從定發慧,名為放任。定慧齊融,名曰得所。

自恒調適,定多即愚,慧多即狂;定慧等用,名曰調適。

製而不著,放而不動,處喧無惡,涉事無惱者,此是真定。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空而常用,用而常空,得本元寂,故為真定。

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不以處喧無惡,強來就諠。

習性塵勞,常須製禦,不可縱逸。

以無事為真宅,見本性空寂,故為真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