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 武力(1 / 2)

有一個問題。

趙雲和太史慈,再加一個不輸他們太多的葉成,要用多少人才能把他們留下?

若是他們身邊還有王越和童淵這兩個老怪物級的人在呢?那要多少人才夠與他們對抗?

答案沒有人知道,因為沒有人願意做實驗求證,因為代價也許會非常大。

不過在今天,漢光和七年,二月初六,在雒陽城內,黃巾渠帥馬元義給出了一個不具有任何參考意義的答案,那就是低於三百人的隊伍是完全無法與這幫人對抗的。

為什麼說馬元義這位黃巾渠帥以大無畏精神,以犧牲了三百人為代價得出的這個答案會毫無參考意義呢?

首先,是數量問題。雖說漢末黃巾之亂規模之大,席卷八州,人數達數十萬之多,但是不管波及範圍再廣,太平道畢竟不是整個漢朝的百姓都皈依了太平道,就像司隸一帶,太平道的發展就受到了很大的阻礙。多年下來,太平道始終無法在司隸站穩腳跟,換言之,在司隸地區的太平道信徒人數有限,而張角為了不使自己的計劃敗露,所以不敢大規模地派人前進雒陽,本來如果事情按照張角的計劃進行,馬元義拉攏了那幾個在雒陽手中我有兵權的權貴,那這問題也就不成為問題了。但是偏偏事情出了紕漏,馬元義因為行藏敗露,要被迫離開雒陽,而馬元義為了能安全離開雒陽,把手上不多的人手分成了三撥,一撥一百多號人在雒陽城中四處縱火殺人,造成混亂;一撥兩千人左右的隊伍衝擊皇宮,吸引朝廷和軍隊的注意;最後一撥大概三百人左右則留在馬元義身邊,保護他的人身安全。而這最後一撥人馬也就是和趙雲等人相遇並且被殲滅的三百人。

其次,是裝備問題。太平道謀劃多年,教中是有著不少盔甲武器的,但是不管太平道如何努力地收集這些武器裝備,朝廷的管製實在太嚴,所以多年下來,太平道依然隻能為一部分精銳軍隊裝備上完整的盔甲和武器,這也是曆史上為什麼黃巾軍早期攻占了這麼多城池,得到了這麼多武器,在麵對漢朝的正規軍隊時還是會出現十幾萬人被幾萬官軍擊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兩者間裝備相差得太多了。而這撥護衛在馬元義身邊的黃巾因為不是太平道的正規軍隊,同時張角的計劃中也沒有要用他們強攻皇宮的打算,所以即使馬元義大力爭取,最後也隻能做到沒人配給一把短刀,至於盔甲那是一件也沒有。如果說這三百人都穿著成套的盔甲,別說是趙雲三個小輩,就是童淵和王越對他們的殺傷力也會直線下降。

最後,是個人戰力問題。太平道教眾雖多,但是其中隻有一小部分人是精銳部隊,那評價這一小部分人精銳的標準是什麼呢?當然是戰場上的戰鬥力。那這些在戰場上有強大戰鬥力的又是一些什麼樣的人呢?中世紀的歐洲天主教告訴了我們答案,在一個以宗教作為根本的勢力中,能在戰場上發揮出最強戰鬥力的隻會是一種人——狂信者。

既然狂信者擁有強大的戰鬥力,那馬元義身邊有沒有狂信者呢?很遺憾,沒有。原因?很簡單,因為不管是哪個時代或者是哪個宗教,狂信者的數目一直都是有限的,即使是在東漢末年,百姓生活異常困苦,張角如何乘勢利用宗教大肆蠱惑人民參加到他的造反事業中來,其中成為狂信者的人也是寥寥無幾。而對於人數有限的狂信者,張角自然要全部編入軍隊中,好增加自己軍隊的戰鬥力。而對於攻陷雒陽,隻要馬元義能拉攏到那幾位實權軍官,區區一個雒陽還不是手到擒來?所以現在在馬元義的身邊沒有哪怕是一個的狂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