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四 三處戰場(1 / 2)

劉備,字玄德,漢中山靖王劉勝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死後諡號昭烈皇帝。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世家出身,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與劉備一同拜盧植為師。

兩人可以說是同門師兄弟,雖然由於劉備在盧植門下時不喜讀書,卻熱衷與鬥雞走狗,盧植門下大多不喜歡他,但是公孫瓚卻是例外,在公孫瓚看來,劉備心懷大誌,胸懷寬廣,有著總是能讓人在不自覺間就聚集到他身邊的人格魅力,就像他自己,豪邁、熱血,身邊總會聚集著一大群心懷激昂的士子。

一個存大誌不拘小節,一個堅毅果敢行事得體,卻同樣地能吸引人心,兩人就如磁鐵的兩極,不單止各自吸引了一大群誌同道合的同伴,兩人之間也有一種英雄間惺惺相惜的友誼存在。

所以當黃巾亂起,劉備被困涿縣,雖然張飛沒有因為視察業務而來到涿縣,關羽也沒有逃亡至涿縣賣棗為生,但是他的另一個兄弟,公孫瓚正坐鎮涿縣,劉備第一時間便投奔了公孫瓚,成為了公孫瓚護衛涿縣,擊破黃巾的左膀右臂,及至張飛和關羽在範陽擊潰了侵擾涿郡的黃巾軍主力,公孫瓚和劉備也在涿縣奮戰多時,終於把多股覬覦涿縣的黃巾軍成功化為了兩人軍功簿上的功勞。

不過,兩人一個擁有皇族血統卻家道中落,一個因母親身份卑微從小受盡白眼和欺淩,所以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讓自己爬升高位,隻是多年過去,劉備至今還是白身,而公孫瓚也不過僅僅是一個小小的縣令罷了,以兩人的野心,或者稱之為雄心壯誌,都讓他們無法滿足於當前的身份和地位。

難得亂世來臨,神州大地戰火不斷,隻要手中有兵,打著為朝廷效力的旗號,不管是野心家還是國之棟梁都有一步登天的機會,隻要他們能立下戰功。

劉備和公孫瓚是不是野心家如今無人能夠定論,他們能不能成為國之棟梁也還需要時間去論證,不管最後兩人的結局如何,後人如何評斷,現在他們都必須邁出自己的步伐,然後走下去。

邁出這一步,兩人靠的就是善用手中的五千兵力,在這場席卷天下的大亂之中立下戰功,更多的戰功,更大的戰功。

相對於太平道根基不穩的幽州,冀州作為太平道的發源地,盤踞其中的黃巾軍勢力驚人,不單止是因為冀州是太平道教主張角的故鄉,還因為這裏土地肥沃,所以豪強林立,土地兼並嚴重,被豪強大族逼得賣身為奴又或是家破人亡的窮苦人家比比皆是,這為張角提供了足夠多的被欺壓的貧苦百姓,也就是為太平道提供了足夠多的兵力來源。

正因為在冀州,張角有著足夠多的兵力,所以當黃巾亂起,冀州的大部就幾乎是一夜之間便告淪陷,而儲存在冀州的糧草和軍械也讓得黃巾軍的實力進一步增強,黃巾軍兵鋒步步進逼,京師雒陽看似已是岌岌可危。

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張角的起義嚴重損害了冀州為數眾多的地方豪強的利益,所以黃巾軍受到了這些地方豪強的頑強抵抗,而等到靈帝一紙詔書,讓各地方自行募集鄉勇以對抗叛亂,這一下,冀州世家更是可以堂而皇之地大量豢養私兵,囤積糧草,建立起一個個堅實的塢堡,成為了一顆顆釘子,死死地釘在了張角的後方。

一開始,張角為了塢堡之中儲藏的比官府糧倉還要豐實得多的糧草,派出了手下軍隊對各大家族發起了進攻,可是想不到,每逢黃巾軍來襲,相鄰的幾個塢堡便會抱成一團,互相幫助,不管是武器還是兵力,麵對著抱成一團的幾個塢堡,黃巾軍每一次的攻擊都是無功而返。

而後來,當張角加派了兵力,攻破了幾個塢堡以後,他們又會發現,塢堡中的糧倉早已被人從地道搬空,就算是來不及搬走,人家也會一把火把糧草燒得一點不剩,黃巾軍丟下了許多人命,卻隻得到了一個連老鼠都能餓死的空倉。

眼見從這些世家塢堡之中撈不到便宜,反倒折損了不少人,張角仔細一合計,反正這些世家中人手中的武裝力量也不算多,對他手下的數十萬大軍應該構不成多少威脅,恰逢田豐暫時性出山,整合了三郡兵力,鉗製住了黃巾軍的兵鋒,使得黃巾軍向雒陽的推進極不順利,因此種種,張角也就果斷放棄了對這些塢堡的攻擊,把所有的兵力都調往了前線,卻不料,他自以為放過了人家,人家卻沒有讓他好過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