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葉成漫步進入清淵城縣衙,賈詡已經完成了所有的戰後統計數據,等在縣衙大堂之中,準備向葉成報告了。
剛剛拱手對著葉成行了個禮,還來不及說話,葉成就手下開口打斷了賈詡。
“文和,剛剛元儉跟我說,幾天前,在河間出現了一支軍隊。”一邊說,葉成一邊走向了主位,然後一臉憊懶地坐了下來。
“軍隊?”轉頭看向廖化,賈詡微微皺著眉頭問道。
“是。人數大概有數千人,從北而來,一路南下,路上不曾停留,其目的和領軍者不明,隻知道對方的旗號是公孫。”
公孫?從北而來,北,難道是公孫瓚?
聽了廖化的回答,賈詡不過是一陣皺眉思考,葉成則是眼前一亮,因為他想起了曆史上那個白馬長史,趙雲原本的上司。
“聽說盧中郎有一個弟子,是河北公孫家的人,名叫公孫瓚,這支軍隊很有可能就是公孫瓚麾下所部。”
果然是他。賈詡的推測剛剛出口,葉成的嘴角就翹起了一個賈詡看不清楚的角度。
“他來幹什麼?”
雖然對於公孫瓚領軍南下的目的葉成是心知肚明,可是他還是問出了這麼一個問題。
賈詡:“這公孫瓚怕也是盯上了甘陵了。”
葉成:“他想要爭功?”
賈詡“差不多。國家遭逢大難,恩師挺身而出,與竊國賊苦戰對恃,身為弟子的又如何能置身事外?”
葉成:“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也能算是一種忠義。”
賈詡:“不管此次出征結果如何,公孫瓚都會搏得一個好名聲。當然,如果這一次他能立下戰功,那就更加完美了。”
“所以相對於有數十萬大軍對恃的鄴縣,公孫瓚選擇了隻有區區數萬黃巾分散駐守的清河國,對吧?反正隻要能重新控製張角的兩翼,對其形成牽製,張角為了保證自己並不穩固的後勤,他一定會撤回相當一部分的兵力,到時候前線的壓力一輕,盧中郎就能騰出手來掃蕩散布魏郡之內的黃巾軍,逐步削弱張角的兵力,直到能和對方決一死戰為止,甚至盧中郎用兵上再保守一些,與張角繼續打持久戰,以黃巾軍的後勤補給也耗不起,到最後也隻能選擇退兵。”
說到這裏,葉成和賈詡相視一眼,兩人眼中都有一種笑意,一如看透了一切的智者。
…………
冀州,河間國束州縣。
從涿縣到甘陵,最快的方法是穿過河間,到達渤海郡以後逆清水河而上,然後在清河國的東武城附近上岸,轉走官道,這樣可以比單純地經陸路要節省大約十多天左右的時間。
原本劉備是建議公孫瓚走水路的,隻可惜公孫瓚麾下士兵全是地道的北人,在清水河這樣水流並不湍急的河流上乘幾天船,他們也會暈船暈得七葷八素,雙腿發軟,即使上了岸,他們也需要好幾天的時間才能緩過氣來,至於恢複到全盛狀態,那公孫瓚幾乎就要把節省下來的時間全部還回去了。
要是公孫瓚不趕時間,倒是無所謂,但是從涿縣到甘陵之間還隔著河間和安平、渤海等被黃巾軍控製的地區,從涿縣增援甘陵,公孫瓚算是孤軍深入敵境,這時間就顯得尤其寶貴了,因為一旦他的行動慢了下來,讓黃巾軍有所反應,調集足夠多的軍隊,對公孫瓚形成合圍之勢,以麾下區區四千兵力,公孫瓚可沒有自信能衝破黃巾軍的包圍。
為了增援盧植,最後卻把自己給搭了進去,這樣的殺身成仁可不是劉備和公孫瓚想要的,但是孤軍深入敵後,時間又是如此的寶貴,所以為了能確保自己所部奇兵的性質,劉備和公孫瓚必須要把行軍速度提起來,而為了確保行軍速度,兩人隻能用最笨的方法——順著官道急行軍。
設想是不錯,但是真做起來難度卻不少,因為公孫瓚現在還不是遼東屬國的長史,他麾下的也不是精銳的白馬義從,甚至現在公孫瓚麾下隻有不足五分之一的騎兵,這樣的一支騎步混合部隊,想要把它的行軍速度提高到讓黃巾軍無法銜尾追擊,甚至連反應過來進行阻截都做不到,實在是高難度。
所以,當公孫瓚帶兵來到束州的時候,他便遇到了麻煩。
張角當初為了自己的後勤係統能在冀州世家的騷擾之中繼續維持下去,他果斷地下令主動放棄了許多村莊和城鎮,把兵力全都收縮到了規模相對較大的城池當中,就如束州。
在束州聚集了近兩萬的黃巾軍,雖然這使得束州城的防禦變得堅固,但是由於放棄了周邊大片的村鎮和人口,能供應給前線黃巾軍的糧草不但沒有增加,反倒是糧草供應變得更加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