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尾追擊十裏,張繡和李傕終究是沒有取得韓遂的項上人頭,出城的八千西涼軍能安然回城的不過三千餘人,以此殘兵能追擊韓遂十裏,已是非常不容易了,再要取對方性命,也別太把韓遂身邊聚攏的兩萬人馬不當人看了。
此戰,韓遂六萬大軍打得隻剩下兩萬人馬,連老巢射姑山都被人端了,導致人心離散,可謂是元氣大傷;不過西涼軍卻也算不得大勝,董卓前後派出三萬兵馬對抗韓遂的進犯,戰到最後,也隻剩下了八千餘人,其餘兵馬是非死即殘。
此次後來被朝廷定性為由韓遂第三次率領羌人發動叛亂的戰爭,以董卓和韓遂的兩敗俱傷作為最終結果而落幕。
雖然最後李傕等人是確實擊退韓遂,可是他們不但損傷了大量士兵,還沒有完成董卓的吩咐拿下韓遂的人頭,以他們長久以來對董卓的了解,光是後一條就足以讓他們吃不了兜著走。
好在戰後李傕一時靈光閃現,在給董卓寫戰後報告的同時還多抄寫了一份,並且吩咐兩個送信的傳令兵,務必要把多出來的一份先一步送到李儒手上。然後三人便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了好幾天,最終沒有等來董卓的降罪,反倒是得了一份嘉獎的任命,讓幾人是既鬆了一口氣,又為意外的嘉獎而感到驚喜。
從雒陽傳來的嘉獎任命上,除了賜給李傕、郭汜和張濟大量錢財以外,還任命李傕為右扶風,郭汜為扶風都尉,張濟為水衡都尉,三人共掌右扶風,注意涼州諸軍動向,同時任命中還特意提到任命張繡為陳倉尉,獨掌一軍。
一聽到張繡的任命,李傕當場就知道他當初的那送到李儒手上的戰報起作用了,原本他還隻是想著要靠這份戰報讓李儒幫襯他一下,好免去董卓的懲罰,卻不料李儒竟是如此上道,不但免了三人的罪責,還為三人爭來了獎賞,李傕都已經在打算晚些時候,等打退了那勞什子聯軍以後好好地請李儒喝一杯了。
不過李傕不知道的是,他在這邊為意外的獎賞而高興,雒陽那裏李儒卻也大歎他那份戰報來得真是時候。
麵對三十萬討董聯軍進逼,董卓手上連新近收編的軍隊才剛剛二十萬出頭,並且其中大部分新軍戰意都不算高,也就是說,董卓手上能切實用於和討董聯軍對抗的,也就隻有董卓進京時的十萬西涼軍已經後來從涼州支援而來的五萬人馬,合共十五萬兵力而已。
差距上的明顯劣勢,哪怕西涼軍的將領大多對聯軍那些沒經曆過多少戰事的軍隊和將領看不上眼,可是李儒卻也能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多少有點緊張,畢竟是第一次體驗如此大規模的戰役,會緊張也是人之常情,不過要是上戰場的時候還帶著緊張的情緒,那可不好玩了。
將為兵之膽,要是連將軍們都帶著不安,那麼手下的士兵會士氣有所低落也是基本確定了的。
不過也是剛好,就在李儒想著法子要讓軍中士氣恢複的當頭,李傕的軍報到了,裏頭詳實地報告了整個戰爭的進程,尤其是著重地介紹了張繡那殺敵一千二百餘人的戰績,除了一開始李儒有點吃驚於一個二十三歲的年輕將領居然有如此高強的武藝以外,立馬就是眼放精光,心裏叫著來得真是時候。
李傕想要憑借董卓對武藝高強之人的喜愛,要他幫忙說情,用一個舉薦之功來換免去罪責的心思,他李儒懂,而李傕這一封戰報也確實為他解決了一個問題,算是承了他一個人情也是事實,既然如此,那就順便幫他說兩句話也無所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