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葛均波妙手仁心(1 / 3)

求實求是,人生不可無求;勤勉勤奮,學問源自於勤;戒驕戒躁,淡然得意之事;坦誠坦蕩,坦然失意之時。

—葛均波

葛均波,生於 1962年,山東人。1988—1990年上海醫科大學研究生院心內科博士研究生; 1990年由上海醫科大學派往西德美因茲大學進修學習。1999年回國,現為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博士生導師,心導管室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心血管病診斷與治療的臨床實踐與研究。發現了心肌橋在血管內超聲檢查時所特有的“半月現象”。主持研製了新型可降解塗層冠狀動脈支架,降低了支架內血栓形成發生。創建了冠狀動脈慢性閉塞介入治療的術式“逆行導引鋼絲對吻技術”。成功將磁靶向治療引入心肌梗死的幹細胞治療領域。發現樹突狀細胞是動脈粥樣硬化重要組分泡沫細胞的另一個來源。

曾有人戲謔地說他,“不是在機場,就是在趕往機場的路上。”是啊,對待病人,他盡心盡責,以誠相待,不負生命所托;走在科學大道上,他勇於創新敢挑重擔、開拓進取不止步;培養年輕醫生,他不僅重才育德,也關懷並幫助他們生活的方方麵麵;身為全國政協委員,他關注醫療衛生改革,積極參政議政。身兼醫者、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數職,並且能夠把每個角色都完成得那麼出色,那是怎樣的一種忙碌呀!

與 上 醫 相 知

葛均波生於山東的一戶普通人家,小時候他很調皮,不擅長數學,卻很喜歡看書。

中學期間的一次小事故改變了葛均波的人生。有一次,剛學會騎自行車的葛均波,偷偷騎上學校剛買的新車,可車是鎖著的,他雙腳一蹬踏板,後輪無法轉動,猛地就從車上摔下來,把左臂摔斷了。家裏人急急忙忙把他送到醫院,接診的是兩位年輕的值班醫生,他們根本沒有細看,馬上憑經驗為他接上斷骨,綁上石膏。一個月後石膏取下,本應康複的左臂卻仍然不能動。就這樣過了好幾個月,尋了許多偏方,吃了許多草藥,就連大補的老母雞也吃了不少,傷勢卻始終不見好轉。父親幾經輾轉打聽到附近縣裏有一位老中醫,治骨傷很有名,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父子倆帶著禮物 —一袋自家種的花生,來到老中醫的家裏。那位老中醫一把推開花生,抓住葛均波的左臂仔細看了看,又詢問了幾句,隨後隻是一捏一推,就讓家裏人心急如焚了好幾個月的“頑疾”一下子就好了!從此以後,“做醫生,治病救人”成了葛均波一生的理想。

成功人士少年立誌的故事如今聽來簡單輕鬆,但一路走來,尤其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葛均波所付出的艱辛與汗水,經曆的挫折與成功,又豈是三言兩語可以概括的。

在一個革命激情燃燒的特殊年代,初中沒怎麼上過課、高中又隻讀了一年的葛均波,在 16歲那年考上了青島醫學院。他笑著說,我數學不怎麼好,記憶力總算還不錯,診斷學可以從第一頁背到最後一頁。

那個年代學習外語,沒有種類繁多的教科書教輔書,也沒有渠道豐富的學習途徑和工具,外語學習資源非常貧乏。葛均波為了學好英語,開始背英語詞典。剛開始接觸英文時,他甚至連 ABCD都看不懂,卻勇敢地拿起英語字典,撕一頁、背一頁、再撕、再背,結果原本裝訂完好的字典變成了“活頁”。在葛均波看來,學習並無竅門秘訣,勤奮苦讀才是真經。

就這樣一路苦讀,直到博士畢業。其實,葛均波最初考博時同時報考了上海的二所醫學院校,一所是上醫的兒科,上醫報考的是心內科。也許是冥冥之中的緣分,他最終選擇了上醫,選擇了心內,就此和上醫結下不解之緣。在上醫,勤奮的他依然保持著優異的表現。在他讀博期間的成績單上,門門功課均在 90分以上。他曾感慨地說:“我一直不認為會有誰智力特別高,是個天才。同學之間確實可能存在智力上的差別,但我不會覺得這個人比那個人更聰明,我隻會覺得這個人比那個人更努力一些。對於自己立下的目標不輕言放棄,為了自己的追求刻苦努力,我覺得這很重要,之後當機遇來臨,才能牢牢抓住。”

葛均波的話與同事們的評價高度一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是一位性格堅強、精力充沛、意誌堅定、不怕困難、頭腦敏銳,具有前瞻性和開拓性眼光的醫生。陳灝珠院士一針見血,“葛均波是一個願意挑戰複雜難題的人。”

美國斯坦福大學曾經稱謂的“葛氏現象”,就是葛均波發現的心肌橋病人所特有的一種現象,又稱“半月現象”。

1997年,葛均波尚在德國讀博士後,在一個周末的上午,葛均波如往常一樣,利用假期時間來到他所在的埃森大學醫學院心內科實驗室分析資料。偶然間,細心的葛均波看見一例心肌橋患者血管內超聲圖像上存在低回聲或無回聲的半月形暗區。他沒有放過這一細節之處,找出了原先所有的資料再次進行分析,結果有了驚人的發現,所有心肌橋患者的血管內超聲圖像均存在的相類似的“半月現象”!

專業人士都知道,心肌橋造成的冠脈缺血和冠心病造成的心肌缺血在臨床表現上非常相似,但兩者的治療方法卻截然不同,冠心病的治療很大程度上依賴硝酸酯類藥物,而心肌橋的治療必須慎用此類藥物。因此,如何準確判別這兩種疾病,在此之前一直是個難題。葛均波的這項發現對心肌橋的診斷大有裨益,從此,血管內超聲圖像上的“半月現象”成為心肌橋的特異性診斷標準,進而指導對該病的治療。

1999年,37歲的葛均波學成回國,當時國內沒有人敢進行先天性心髒病室間隔缺損封堵術,但曾從事過 3年兒科心血管的葛均波,憑著一股闖勁韌勁和自信,開了國內先河,親自操刀進行了曆時 5個多小時的封堵術,大獲成功。

“我們應當追求的是實事求是、嚴謹的態度。”葛均波一再強調,“上醫就是以嚴謹著稱。”如今他正將這份嚴謹負責的“財產”傳承給上醫的年輕醫生們。

葛均波非常歡迎學生對自己提出質疑,甚至提出挑戰。“我希望我的學生尊重師長,但我不希望他們迷信師長,如果有學生能夠在學術上挑戰我,我會感到非常非常高興。”他一直推崇:盡信師,不如無師。

他給學生經常談及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冠狀動脈造影的故事。1958年10月30日,兒科心髒病學家Mason Sones在給瓣膜病患者進行主動脈造影時,意外地把造影劑注入了患者的右冠狀動脈,他當時很緊張,因為老師先前曾千叮嚀萬囑咐他一定要小心,千萬不可把造影劑注入冠脈,不然會引起室顫,危害病人的生命安全。不過事後病人竟安然無恙。Sones由此推測,冠狀動脈可能耐受得了適量造影劑直接注射。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治因此取得了劃時代的一步。通過這個案例,他想告訴學生的是,風險始終與醫學相伴,但是,風險也是醞釀重大突破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