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初,埃及政局動蕩。華夫脫黨迫切要求恢複被福阿德破壞的1923年憲法,為此,願意同英國達成某種程度的妥協。但英國立場強硬:1923年憲法不切實際,支持福阿德擴大國王權限的新憲法。英國的態度激起了埃及人的強烈憤慨。納賽爾發動、組織了開羅中學生的示威遊行運動。在持續三天的示威中,學生同警察發生衝突,有兩名學生被打死,許多學生被捕。一顆子彈擦著納賽爾的前額呼嘯而過,差點要了他的命。他的額頭上留下了一道永久性疤痕。
1935年12月12日,福阿德被迫恢複了1923年憲法,華夫脫黨同其他民族政黨組成的民族聯合陣線開始同英國就達成一個新條約進行談判。1936年4月25日,未成年的法魯克王子繼位,接替去世的福阿德。8月26日,英國誘迫埃及簽定了不平等的《英埃同盟條約》。條約規定:英國有權在蘇伊士運河再次延長駐軍20年,並在條約期滿後,有權再延長之;埃及同意共管蘇丹製暫時延長;英國則支持埃及加入國聯。由於條約最終正式承認了埃及為“主權國家”,許多善良的埃及人信以為真。但納賽爾看到:1936年條約實質上是延長了英國對埃及的統治時期。
納賽爾在回憶這一段鬥爭經曆時說到:“當時我是納赫達中學的一名學生。當時我領導過許多示威運動,嗓子都喊啞了,許多中學同伴和我們一道堅決要求埃及實現徹底獨立。但是勞而無功——我們的呼聲消失在微弱的回聲中,沒有撼動群山,摧毀岩石。我終於認識到‘積極行動’隻有使所有民族領導人團結一致才能實現,於是我們這支怒吼著的反抗隊伍以青年埃及的名義,挨家挨戶地巡回拜訪領導人,征得他們的同意以協調行動。他們確實表示過同意,但是一個災難性的決定幾乎摧毀了我的信心——他們同意簽訂了1936年條約。”
然而,1936年條約對埃及和納賽爾本人並非一點兒好處都沒有。條約使埃及名義上成了英國的盟國,埃及軍隊由埃及人來指揮,但由英國人來訓練並提供裝備。由於需要加強軍隊建設,陸軍士官學校開始對中層、中下層社會開放。在此之前隻有貴族子弟才能進入軍校。
納賽爾起初對軍事並不感興趣,他更喜歡學法律和政治。但當他讀了有關阿拉伯帝國的興衰史和俾斯麥、凱末爾、邱吉爾等強人的論述後,他開始相信,隻有軍隊才是決定埃及命運的唯一力量,它能使國家解放,人民自由。但他的第一次嚐試失敗了,陸軍士官學校的門還未敞開到連農民或郵差的兒子也能進入的程度。他又試圖進入警察學校,但因為他積極領導學生“鬧事”,名字上了黑名單,這條路也不通。1937年3月,當他再次聽說陸軍士官學校要招收學員時,他作出了改變命運的大膽決定。納賽爾跑到了從未相識的副國務大臣赫裏的家裏,向他解釋自己是由於出身卑微而非沒有能力才被拒之門外,老將軍從這位嚴肅認真、毫無顧忌、對事業抱有高度熱情的青年身上看到了一個未來軍官所應具備的不凡性格和品質,答應他作為候補生入校。
軍校生活給納賽爾今後的革命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如癡如醉地閱讀了大量軍事、政治、法律、曆史書籍,不僅對埃及事務而且對整個阿拉伯世界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更多地看到史料,他開始學英語。納賽爾學習極其刻苦認真,他借助字典,對想知道的每個詞語都不放過。納賽爾的優異成績和良好的領導、組織才能受到了校方的讚賞。第一學年剛結束,他就被委派負責招收新學員。
1938年,納賽爾在曼喀培德服役,升為步兵少尉。1939年初,他和好友阿米爾一同誌願到蘇丹服役。尼羅河水把蘇丹和埃及聯結起來,早在五千年前,上下埃及就統一成為一個王國,許多埃及人都認為蘇丹本來就是埃及的一部分。但自從1899年英埃共管蘇丹以來,英國就一直企圖單獨占領蘇丹,排斥埃及對蘇丹的主權要求。納賽爾十分同情蘇丹民族英雄馬赫迪。雖然馬赫迪起義也有反對埃及國王的目標,但畢竟埃及國王也不是埃及人。埃及人和蘇丹人的地位差不多,都受到英國殖民者和本國封建統治者的雙重奴役。納賽爾在蘇丹的軍旅生活是十分無聊的,當英軍和德意軍隊在埃及領土上廝殺時,納賽爾服役的部隊卻離家1000英裏,缺少裝備和戰鬥經驗,根本無法為保護祖國出力。納賽爾對二戰的基本看法是埃及應保持中立,如果不得不卷入戰爭,則應趁納粹德國打擊英國時乘機擺脫英國而獨立。納賽爾並不是親德派,他隻是認為埃及被卷入了一場事實上和它無關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