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時性展覽中,除商展之外,還有一類非貿易性的展覽會,更多側重於社會性、公益性內容,展期一般為2至10天或更長。
一、功能分析
1.注重社會宣傳功能
大多數由政府或其認可的社會團體主辦,“隻展不賣”,以社會效益為最大目標。
2.展示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發展成果
展示在某一或多個領域中,人類通過不懈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如1851年英國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中,展出的自動鏈式精紡機、大功率蒸汽機、軌道蒸汽牽引機、高速汽輪船等模型;1862年倫敦世博會上,展出的德國人發明的人造染料;1878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的貝爾的電話、愛迪生的留聲機、冷凍船等;1889年巴黎世博會展出的連續顯示照片裝置和新型感光膠片;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上,電子館中首次使用的交流發電係統,能為12萬隻燈泡提供照明用電,並用玻璃管吹製出字母和圖形形狀,成為霓虹燈的首次亮相。
3.提出人類發展過程中麵臨的重大問題,激勵探索
展示人類滿足文明需要所運用的手段,激發其深刻理解力、凝聚力,引導人類或行業發展的未來前景。如以探討城市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
4.促進社會和經濟交流、發展
展覽的高規格促進了交流的廣泛性,以世博會為例,主辦國一般都要邀請參展國家的領導人參觀博覽會並主持館日活動,或通過舉辦參展國文化周活動,促進全球交流,其場內外間接的經貿合作也十分活躍。另外,直接推動了主辦地經濟、旅遊、文化和藝術交流的發展,並對推動舉辦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規劃設計和城市改造,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也有較大促進。一些世博會所建的標誌性建築,像艾菲爾鐵塔、195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的原子球結構、1970年大阪世博會的“天宇閣”等,均成為社會、文化、科技、建築和美學等方麵的時代印記,與提升城市甚至是國家形象的象征。
5.推動展示設計的發展
較高層次的定位與資金投入,使其無論是在設計理念、技術應用,還是在主題設定等,都對整個展示行業產生了積極的推動與引領作用。如1876年美國費城世博會,開創了各參展國家自行設計展館的先河;1927年,德國斯圖加特國際工業展覽會開創的“樣板間陳列”的先例;1937年,法國發明館首次采用的開放式陳列(這一陳列方式影響到美國與現代許多國家科技館的設計,是展示史上的重大轉折點);1950年,美國敏奈阿波裏斯城的藝術展覽會,與展廳牆麵成45°交叉的展板設計獨具一格;1951年,意大利米蘭“國際藝術三年展”,隻在展櫃中安裝光源的手法,成為展示發展史上的一個創造;1952年,瑞士巴塞爾“最好的形式”展覽會,馬克斯·比爾(Max Bill)設計的木框架連續組成的通透式展牆,活潑、新穎、美觀;1955年,美國紐約的“國際現代建築回顧圖片展”,上下左右多角度的大幅圖片與展塊,新穎而富有變化;1961年,蘇聯莫斯科“捷克玻璃展覽會”,采用半透明玻璃重疊,設計的比對新舊窯址的“魔廳”、鏡片迷宮,效果誘人。
二、相關類別
分類較為廣泛,如:
(一)成就(果)展
以展示成就、成果為目標,具有一定激勵作用與社會、政治、經濟意義。我國大型成就展經常在北京展覽館舉行。
(二)文化藝術展
很多文化展示都是非營利性的,如畫展、藝術展等。
(三)紀念展
為紀念某一特殊事件、人物、節日而舉辦的展覽。
(四)慶典演示環境
如開幕式、慶典、彩車巡遊等。
(五)非貿易性博覽會
博覽會一般相對規模較大。提到博覽會,當然必須要說的就是曆經159年發展的世界博覽會了。世博會是由一個國家的政府主辦,通過正式外交途徑邀請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參加並通過國際博覽會組織批準的博覽會,是展現人類在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領域所取得成就的國際性大型展示會。
其特點有:
(1)高度世界性、非貿易性,享有“經濟、科技、文化領域內的奧林匹克盛會”美譽。
(2)舉辦時間長,展出規模大,參展國家多,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支持。
(3)更多展示當今尖端科技和前瞻的文化理念,關注人類生存的環境、民族與國家間的團結、和平與進步,寄托著人類的智慧與思想,以及對當代文明的記錄與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