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紅幫發展史綱要(1)(1 / 3)

季學源

紅幫,是中國近現代形成的一個很大的服裝革新群體。他們是顛覆中國舊服製的主力軍。他們在中國服裝史上樹立了一尊全新的光輝的裏程碑。

他們揭開了中國服裝業現代化的第一章。他們成為中國服裝史上最大的一個服裝流派。

一、“紅幫”名稱的由來

(一)說“幫”

幫,源於行(hang)。行,原是古代買賣交易的場所。在這種場所中交易的人們,漸漸按相同的交易內容,結夥成群,名之為“行販”、“行賈”(gǔ)。漢代文獻中已有記述,如《樂府詩集·孤兒行》:“兄嫂令我行賈,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史記·貨殖列傳》:“南陽行賈,盡法孔氏之雍容。”至隋代,雖然工商業仍被儒家視為“末”,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生活的改變,行販、行商還是有所發展的,僅東京豐都已有120行。到南宋,僅臨安(今杭州)一地已有440行,所以有些學者認為:到南宋,工商業已開始擺脫“末”的曆史地位,不再是“農”(本)的附屬。

至明代中葉,市民開始登上曆史舞台,“工商皆本”的思想已呼之欲出,(1)於是各種商業、手工業者以職業為依據,結夥搭幫,形成各自的幫口、幫派。

幫,在舊中國,原是封建性的民間社團。主體是由農民和手工業者淪落而成的大佬、流民、地痞、惡棍結集而成,如青幫、洪幫。他們往往為某種政治團體所利用,參與某些政治活動。但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工商業者的經濟地位、社會地位的提升,以工商業者為主體的幫派漸次淡化黨派政治,全力從事本行業的職業活動。雖然有時也介入某些政治活動,如“五四運動”、“五卅慘案”、罷市抵製日貨等等,但畢竟以本業為主務。

隨著生產規模、生產方式、經營理念的發展和更新,“公會”之類行業、幫口組織應運而生。紅幫裁縫已經由背著剪刀、尺子包袱走街串巷尋求生意的流浪者,變為開店鋪、辦作坊、使用縫紉機械,走上機械化之路的業主。他們開始以現代商家的身份登上社會舞台,已經和封建幫派青幫、洪幫之類性質根本不同了。

1927年11月,上海紅幫人士發起籌建“新服式同業公會”,1929年1月更名為“上海市西服業同業公會”,後又幾次更名,但都稱“同業公會”。這種公會先後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成立,發展迅速,均以紅幫人士為骨幹和主要領導成員。這時,紅幫已不再是自在地散漫於城市街巷中的鬆散行幫,而是一個有組織綱領、章程,機構相當健全、有多方麵統一行動的現代性社群組織了。

(二)說“紅”

關於“紅”,迄今已有如下說法。

1.“紅”即奉化縣的“奉”

“紅”與奉化縣的“奉”聲韻相近;奉化又是紅幫主要發源地之一,人數眾多;1915年10月奉化縣已有裁縫(本幫和紅幫)二三千人,為統一行規、行風、倫理道德,奉化縣知事專門發布公告,並於同年秋天成立“成衣公所”。(2)由縣政府專為服裝行業發布帶有根本意義的文告,並有落實行為,在當時實屬罕見,很有意義。由此,有人認為紅幫即奉幫。此說自然是有其依據的,但其涵蓋麵不夠廣闊。寧波地區的每個縣,當年都曾出現過紅幫名師、高手、裁縫世家,比如慈溪縣的裁縫於明代天啟年間(18世紀70年代),已經在北京成衣業中大顯身手,形成了“浙慈幫”,在北京前門外曉市大街創建了浙慈會館。這些裁縫的後代,有一些後來與時俱進,改做西式服裝、現代服裝,所以,應該認為本幫裁縫是紅幫裁縫的前輩,有傳承關係。再如寧海縣前童鎮曾以“三百把剪刀”著稱於中國服裝界,他們曾於清光緒初年(19世紀70年代)在“三北創成衣作場”。其他各縣也都有創業於19世紀的紅幫裁縫。所以2001年開始編著《紅幫服裝史》的時候,主編便提出:紅幫的主要源頭在鄞縣、奉化縣,即“奉化江兩岸”。這是一個新提法。並且認為:紅幫之源,並不是單源的,而是多源的。(3)

2.“紅”源於“紅毛”

“紅毛”是早年中國民眾對早期來華歐洲人的通俗總稱。因為他們的頭發呈紅色,成為當時民眾區別歐美人與東方人、中國人的首要、主要特征。當時,還有人稱外國人為“老毛子”、“金發女郎”,也是與外國人的頭發顏色有關的。南方人則把歐美人稱為“紅毛人”。這是民間約定俗成的說法,就如同後來群眾稱外國人為“老外”差不多。

“紅毛”之說,是有曆史文獻可征的。

清康熙《台灣輿圖》中有一地標謂“紅毛樓”;《定海廳誌》卷17《關市》記述,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寧波府所屬的定海縣專門設有與英法等國商人進行貿易的“紅毛館”;《普陀縣誌》有關於“紅毛擾山記”的記述:“約在康熙四年,‘紅毛’以鄭氏踞其巢窟,遂浮海劫掠。”這裏的“紅毛”指曾被鄭成功驅逐占據台灣的荷蘭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