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同一哲學認為人類實證本體的路徑惟有心證,因本體與心體完全同一,體同一、相同一、作同一、時同一。它在宇宙稱“絕對本體”,在人稱為“心體”。中國有種傳統玩具叫“萬花筒”,紙筒的底部隻是幾塊彩色紙片。宇宙本體與心體就似“萬花筒”,它們的紙片數量、形狀和顏色全都一樣。這比喻的缺點是出現了具體物象:紙片。而本體-心體同一則是表達特定的規則,接近信息態,或者看作是采用同一的密碼係統。但須再次說明,“心體”是指消除了意識與潛意識對立的心體,非意識狀態之思維心。
五、人類可以完整獲得、證悟宇宙本體
複習辯證唯物主義關於絕對真理[本體]的定義,“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真理”。辯證唯物主義肯定了本體的存在,但“無數”也就意味著無限、無窮,等於說人類隻能逼近本體,實際無法達到究竟境界,無論是21世紀的人類還是32世紀的人類都隻是逼近過程中的一站,“無數”清楚地指向零打碎敲和沒有終結。同一哲學認為具備認知宇宙能力的人類成員[指具體的人],與絕對本體肯定有直接交涉,能夠完整獲得對於“絕對本體”的認識。並據此對人定義:人是地球與宇宙本體同構、從而能夠認知宇宙萬物的唯一生命體。
但人類本具、與本體同一的心體,在人降生刹那分裂為意識與潛意識,這使得人們試圖用意識狀態的理性思維,無法印證與本體的先天聯係,從而使人類質疑自己本具的能力。這情形像圓形金屬器皿的諧振現象,如果一邊斷裂為兩截,諧振也就隨之終止。為敘述簡明,潛意識采用泛概念,包含了前意識、下意識等範疇。
六、意識與潛意識的分裂是體認本體同一質態的障礙
人類不能直接驗證自家心體與宇宙本體的同一關係,是因降生時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分裂和對立。意識顯,潛意識就隱沒,禪宗做了很好的比喻:太陽[意識]升起就遮掩了群星[潛意識]。
人們為探求本體必須啟動意識,展開理性思維;而意識活動恰恰屏蔽了潛意識,強化了意識與潛意識的分裂,截斷了人們通向本體的關鍵環節:意識與潛意識必須融合、同一。禪宗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具有真理性。
所以,認知本體的路徑很清楚:消弭意識與潛意識的對立。佛學的禪宗、唯識宗等曾做有益的嚐試,消除意識與潛意識的對立,使心體同一,宇宙本體自當同步顯現。當代人類對心理結構有了更充分的認識,應能找到新的方法,在經過訓練的意識狀態下消除與潛意識的隔膜。
七、歸納本體模型與實證
簡單歸納心物同一哲學的宇宙模型:宇宙原點是心物一元的規則態,可稱為“無極”,那規則的基本語義是“靜極而動”;本體與人類心體完全同一,這也是人類智慧的唯一根據;人類降生刹那,心體分裂為意識與潛意識,屏蔽了人類對原本同一的質態的體認。這是人類實證本體的唯一路徑,物理學永遠無法析出本體。
但物理學應能析出六種原始物質。因本體另一個作用方向是生成原始物質,從而開啟大自然演化、繁衍的過程。人類是本體兩個作用方向的統一體,所以觀天可知人,觀人可知天。天在這裏指代本體。
實證本體惟有心證一途,心證依理入行入,理入是依一般理性思維了然本體論,此時可以將本體看作“灰箱”;行入是指消弭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洞徹心物同一的本體境界。能否達到究竟境界並不重要,在對本體有了理性認識基礎上,修德以減少潛意識有害能量積累,如參修“論語”,“象山語錄”,學風體會“孔顏之樂”和陸象山“六經注我”之境界;禪宗公案,唯識中道也是很好的資糧;道德經“知白守黑,歸複於無極,為天下式”的句子以實用態度修正後可看作是很好的修行提示。甚至積極人生態度所包含的日常內容,都可看作是實踐沒有殿堂森羅氣象,平宜和煦如春風的心物同一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