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馬克斯·蒂勒
出生地:南非共和國
生卒年:1899—1972年
曆史評價LiShiPingJia
蒂勒是著名醫學家,是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的獲得者。
1899年,馬克斯·蒂勒博士生於南非共和國。開普敦大學畢業後赴英,在聖托馬斯醫院、公共衛生暨熱帶病醫學校學習。後移居美國,先後在哈佛大學和洛克菲勒財團從事研究工作。1951年因開發出黃熱病疫苗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1972年逝世。
“如果你已經擁有尖端級研究課題,卻久攻不克,那麼,你不妨先檢查一下自己的研究手段是否合適,一旦有了最佳的研究手段,還愁獲不了諾貝爾獎嗎?”
相關鏈接
黃熱病
黃熱病是由感染黃熱病病毒的蚊子叮咬易感人群傳播的一種出血性疾病。黃熱病毒感染後,5%~20%出現臨床疾病,其餘為隱性感染。潛伏期為3~7天,輕症可僅表現為發熱、頭痛、輕度蛋白尿等,而不伴有黃疸和出血,持續數日後即恢複。重症一般可分為感染期、中毒期和恢複期三期。臨床特征有發熱、劇烈頭痛、黃疸、出血和蛋白尿等。
黃熱病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也曾經傳播於北美洲和歐洲。據估計,全世界每年有20萬人感染此病,並因此導致3萬人死亡。雖然黃熱病已經多年沒有在非洲及中南美洲以外的地區流行,但是,每年仍然有病例輸入到疫區以外國家的報告。黃熱病是目前國際衛生條例規定的3種檢疫傳染病之一,並仍然對全世界人民的健康構成威脅。
在1951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前,蒂勒博士的名字一直不被人所知。
黃熱病是一種曾廣泛流行於西南歐洲沿海地區、美洲大部分地區和西南非洲地區的惡性傳染病。蒂勒出生在南非,所以能夠深切地感覺到黃熱病帶給人類的恐懼。蒂勒從開普敦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先在哈佛大學學習,然後受邀到黃熱病研究中心洛克菲勒研究所繼續從事研究。當時,人們普遍認為,除人以外,隻有猴子對黃熱病病毒具有感受性,所以全部用猴子做實驗。由於猴子的數量有限,使得研究進展非常緩慢。蒂勒為了推動黃熱病的研究,考慮用價格便宜、數量大的白鼠代替猴子作實驗動物。經反複篩選、比較,最後決定采用白鼠腦內注射法使其感染上黃熱病。用這種方法,蒂勒獲得許多有關黃熱病疫苗的第一手資料。
——傳世佳言——
運動就其作用來說,幾乎可以代替任何藥物,但是,世界上的一切藥品並不能代替運動的作用。
——蒂索
在解決了研究手段後,蒂勒又開始研究開發黃熱病疫苗。他用各種生物組織細胞做繼代培養,了解培養後的病毒的毒性情況,最終得到了人們稱之為17D變異株的黃熱疫苗。為了保險,他又用雞的腦組織為17D變異株進行了200代以上的繼代培養,確認病原毒性的確不會恢複,這樣才徹底完成了黃熱病疫苗的研究課題。
由於這一業績,蒂勒1951年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他為什麼能開發出黃熱病疫苗並獲獎呢?如果說有一個隻要成功就能獲諾貝爾獎的研究課題,那麼,開發黃熱病疫苗就是這樣的課題。然而,這個課題吸引他的並不是獲諾貝爾獎,而是社會對它的需求。
在看到許多科學家花了很多時間最終仍然失敗的時候,蒂勒博士沒有急於求成,而是先從開發研究手段入手,然後積累研究手段帶給他的基礎數據。最後,利用這些積累,開發了黃熱病疫苗。這件事本身就是如何使陷入困境的研究獲得成功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