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人的生活應該是善的。什麼是善呢?“幸福生活是我們天生的最高的善,我們的一切取舍都從快樂出發;我們最終目的乃是得到快樂,而以感觸為標準來判斷一切的善”。幸福和快樂就是善,是人生的目的和倫理的目標。什麼是快樂?他說:“所謂快樂,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即快樂包括靈魂和肉體兩個方麵:一是要排除對神和死亡的恐懼以及其他使靈魂不安靜的因素,以實現心靈的寧靜;二是快樂又必須是實際的感性的,必須滿足身體必要的物質欲望,這種滿足以身體無痛苦為限,而不是恣性縱欲。可見,伊壁鳩魯所認為的快樂隻是一種無痛苦狀態,既不求“錦衣紈褲”,也不貪“飫甘饜食”,而隻要不受凍餒之苦,便“知足常樂”了。
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包含自私的原則,是一種利己主義。他認為善之所以值得提倡,是因為善是達到快樂的途徑;惡之所以不可行,不是惡本身不好,而是因為惡不能達到快樂而會導致痛苦。這樣,他便從利己和功利原則出發來對待道德問題。
伊壁鳩魯認為感覺是判斷真理的標準。感覺是直接的,無所謂錯誤,錯誤隻發生在對感覺的判斷中。他依據感覺經驗,肯定物體的存在,進一步發展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學說。他論述了“無不能生有,有不能變無”的原則,認為構成萬物的本原是不可分的、堅實的、不變的、有形體的物質實體“原子”;虛空(空間)是原子存在和運動的場所,和原子一樣是永恒的存在;數量上無限多的永恒運動著的原子,在無限廣闊的虛空中結合和分離,形成無限宇宙和其中的無數世界以及生滅變化著的萬物。神靈是由更精細的原子構成的,他們住在諸世界的間隙裏,但並不幹涉世界和人事。人的靈魂是由更精細更易動的原子構成的。靈魂與身體結合以及由二者的結合引起的相應運動產生感覺和意識;靈魂與身體分離,構成靈魂的原子即隨之分解,感覺和意識就不複存在。靈魂是有死的,死與我們無關。伊壁鳩魯修正了德謨克利特關於原子體積和形狀有無限多差別的觀點,認為原子體積和形狀的差別雖然很多,其數目也數不清,但不是無限的,僅隻每一種形狀的原子數目是無限的。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具有體積和形狀兩個特性。伊壁鳩魯增加了與原子的運動有關的重量這一特性。伊壁鳩魯提出原子有三種運動:因重量而垂直下落的運動、稍微偏離直線的偏斜運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碰撞運動。原子自動偏斜運動的學說,包含著物質運動的內在源泉的思想,它打破了機械因果性的思想鎖鏈,防止了德謨克利特所主張的“必然性”可能導致的宿命論,反對了天命觀,為人的自由意誌和行為的自主性提供了原則說明。伊壁鳩魯認為物體的顏色等可以感覺到的性質是客觀的,人的感覺是可靠的,概念來源於感覺,克服了德謨克利特以及古代哲學家對感覺不信任的傾問,反對了懷疑論和柏拉圖的先驗論。
——傳世佳言——
友誼真是一種最神聖的東西,不光值得特別推崇,而且值得永遠讚揚。
在智慧提供給整個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以獲得友誼最為重要。
快樂沒有本來就是壞的,但是有些快樂的產生者卻帶來了比快樂大許多倍的煩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