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弗蘭西斯·培根
出生地:英國倫敦
生卒年:1561—1626年
曆史評價LiShiPingJia
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在文藝複興時期的巨人中被尊稱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馬克思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培根於1561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一個官宦世家。父親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他思想傾向進步,信奉英國國教,反對教皇幹涉英國內部事物。母親安尼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才女,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文,是加爾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較早,各方麵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才智。12歲時,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在校學習期間,他對傳統的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
在劍橋大學學習三年後,中途輟學,未獲得學位。培根作為英國駐法大使埃米阿斯鮑萊爵士的隨員來到了法國,在旅居巴黎兩年半的時間裏,他幾乎走遍了整個法國,接觸到不少的新鮮事物,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這對他的世界觀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18歲,培根的父親突然病逝,未能給他留下什麼錢財。他要為培根準備日後贍養之資的計劃破滅,培根的生活開始陷入貧困。在回國奔父喪之後,培根住進了葛萊法學院,一麵攻讀法律,一麵四處謀求職位。21歲時找到一個律師的職業。1582年,他終於取得了律師資格,1584年當選為國會議員,1589年,成為法院出缺後的書記,然而這一職位竟長達20年之久沒有出現空缺。他四處奔波,卻始沒有得到任何職位。雖然他有高朋貴親和顯赫的才華,但是伊麗莎白女王拒絕委任他任何要職,或有利可圖之職。其理由之一是他在議會中果敢地反對女王堅決支持的某項稅務法案。他生活奢侈,揮霍無度,“借”債累累,無所顧忌(實際上他曾一次因欠債而被捕)。此時,培根在思想上更為成熟了,他決心要把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把經驗觀察、事實依據、實踐效果引入認識論。這一偉大抱負是他的科學的“偉大複興”的主要目標,是他為之奮鬥一生的誌向。
培根成為一位躊躇滿誌、深得民心的青年貴族埃塞克斯伯爵的朋友和顧問,而埃塞克斯也成了培根的朋友和慷慨的捐助人。但是當埃塞克斯野心膨脹,陰謀發動一場推翻伊麗莎白女王的政變時,是培根告誡他,要把忠實女王放在首位。盡管如此,埃塞克斯還是發動了政變,但卻未遂。培根在起訴伯爵犯有叛國罪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埃塞克斯被斬首。整個事件,使許多人都對培根產生了惡感。
伊麗莎白女王於1603年去世,培根成為她的繼承人詹姆斯一世國王的顧問。雖然詹姆斯拒不采納培根的勸告,但是他卻賞識培根,在詹姆斯統治期間,培根在政府步步高升。1607年培根成為法務次長,1618年被任為英國大法官,一個與美國法院院長大體相等的職務;同年被封為男爵;1621年被封為子爵。
但是樂極生悲,培根隨後便大難臨頭。作為一個法官,培根當麵接受訴訟當事人的“禮物”,雖然此事非常普遍,但是卻顯然違反法律。他在議會中的政敵正想抓住這個機會把他趕下台去。培根招供了,被判了徒刑,關押在倫敦塔,終身不得擔任任何公職,同時,還被罰了一筆巨款。國王不久就將培根從獄中釋放出來,免除了對他的罰款,但培根卻因此而身敗名裂。從此培根不理政事,開始專心從事理論著述。他的政治生涯已告終結。
相關鏈接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是哲學上兩個敵對的基本派別之一,是同唯心主義相對立的思想體係。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承認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根本觀點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而形成的。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不僅是所有哲學必然遇到的問題,而且是所有哲學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物質和意識究竟哪個是本原,物質和意識究竟誰決定誰,是哲學基本問題最重要的方麵,對這一方麵回答的不同哲學的性質就不同。哲學的基本問題,也是實際工作中的基本問題,真正承認物質是本原、物質決定意識,那就是要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一般地說,它是先進階級的世界觀,反映著適合生產力和科學發展的先進階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