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卡爾·馬克思
出生地:德國特利爾城
生卒年:1815—1883年
曆史評價LiShiPingJia
德國哲學家,革命理論家,經濟學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的作者。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於德國萊茵省特利爾城。父親是猶太人,一個非常有名的律師,這對於馬克思豐富的思維、嚴密的邏輯和雄辯的演說才能影響很大。在馬克思的家裏,有較為富裕的條件和充滿文化氣氛的環境。他的母親是荷蘭人,賢淑善良,善於持家,對馬克思父親的工作幫助很大。
馬克思從小勤奮好學,善於獨立思考。1830年,他進入特利爾中學,1835年9月畢業。中學時代,他受到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已有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理想。1835年10月,他進波恩大學攻讀法學,一年後轉入柏林大學法律係。在大學,他除研究法學外,還研究曆史、哲學和藝術理論。1837年起,馬克思開始認真鑽研黑格爾哲學。1841年,他結束大學生活,獲哲學博土學位。
馬克思在完成博土論文後,本想在波恩大學講授哲學,但因普魯士政府加緊對進步知識界的迫害,不得不放棄這個打算。於是他轉向政治,開始從事反對封建專製和爭取民主的鬥爭。1842年初,他寫了第—篇政論文章《評普魯土的書報檢查令》,通過對書報檢查製度的批判,揭露整個普魯土國家製度的反動本質。
1843年5月,他來到萊茵省的一個小鎮克羅茨納赫。在這裏,他與童年時代的女友燕妮·馮·威斯特華倫結婚。燕妮是一位傾城的美女。從此,她成了馬克思的誌同道合、患難與共的親密伴侶和戰友。
1843年秋,馬克思遷居巴黎,籌備出版《德法年鑒》雜誌。在富有革命傳統的法國,他積極參加法國工人的集會,了解法國工人階級的鬥爭狀況,同法國工人運動的領袖和正義者同盟的領導成員建立了密切聯係,還結識了流亡在法國的各國革命家。巴黎的鬥爭生活促進了他向科學共產主義的轉變。
1844年8月,恩格斯從英國來到巴黎,拜訪了馬克思。這是一次曆史性會見。從此他們開始了前無古人的偉大合作。
1845年1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2月到了布魯塞爾。他開始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寫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著重闡明了實踐在社會生活和人的認識中的作用,指出實踐是檢驗人的思維的真理性的標準。這個提綱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接著,他又同恩格斯合寫了《德意誌意識形態》。這部著作第一次係統地闡明了唯物主義曆史觀。書中科學地論證了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關係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等一係列基本原理;提出了無產階級必須奪取政權的曆史任務。唯物史觀是恩格斯肯定的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
相關鏈接
第一國際
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即國際工人協會。第二國際成立後,始稱第一國際。馬克思是創始人之一和實際上的領袖。它是在19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歐洲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產生的。
第一國際是無產階級解放鬥爭史上的重要裏程碑。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國際把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到各國工人中去,促進了科學社會主義同各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曆史進程,使各國工人逐漸擺脫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為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取得主導地位作好了準備。第一國際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在各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而鬥爭的重要階段。在巴黎公社後形成的新的曆史條件下,工人運動麵臨的直接任務是在各個民族國家的基礎上建立群眾性的社會主義工人政黨。馬克思和恩格斯考慮到,在新的曆史形勢下,國際的組織形式已經過時,它的繼續存在會成為工人運動的一種桎梏,必須讓國際這種組織形式退到後台去,而過渡到新的組織形式。國際於1876年在美國費城召開的代表會議上正式宣布解散。
馬克思在為無產階級製定科學世界觀的同時,還為創建無產階級政黨而積極作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1846年初,他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在工人中傳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1847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了德國工人的秘密組織正義者同盟,並積極參加了同盟的改組工作。在6月召開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正義者同盟改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擔任了同盟布魯塞爾區部和支部的領導人。為了更廣泛地團結和教育群眾,馬克思和恩格斯倡議成立了德意誌工人協會。1847年11月,馬克思親自出席了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並受大會委托與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綱領。這就是1848年2月正式發表的科學共產主義的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