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維特根斯坦
出生地:奧地利維也納
生卒年:1889—1951年
曆史評價LiShiPingJia
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分析哲學的創始人之一。維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紀最偉大、最有影響的西方哲學家之一。
維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奧地利的鋼鐵大王,但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慷慨資助過不少文化藝術事業。維特根斯坦後來也資助過不少文化人,其中包括詩人裏爾克和特拉克。維特根斯坦的母親是一個銀行家的女兒,有深厚的藝術修養。因此,他的家裏充滿濃鬱的文化氛圍,許多維也納和奧地利的文化名流都是他家的座上客,其中包括音樂家勃拉姆斯、克拉拉·舒曼,作家穆齊爾、毛特納和科學家赫茨和波茨曼等人。
1903年他被送到林茨的一所中學學習。1906年中學畢業後,維特根斯坦到柏林一所高等技術學校讀書。1908年畢業。畢業後,他便轉到曼徹斯特大學就讀,專業是空氣動力學。1911年暑假期間維特根斯坦到耶拿拜訪弗雷格。後者建議他到劍橋跟羅素學習。於是,這年秋天他來到劍橋,很快便得到了羅素的高度賞識,是羅素的學生兼好朋友。他在聽羅素講了一學期的數理邏輯後,第二學期開學時,羅素發現維特根斯坦坐在講堂裏,於是對他說:“維特根斯坦先生,你不需要來聽我講課了,我已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教給你了。”1913年秋—1914年春他寫出了一些重要哲學筆記。1914年8月維特根斯坦報名參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爭期間他寫了4-7本筆記。一戰結束後,他發表了那本薄薄的《邏輯哲學論》,發表之後,他自信的認為自己已經解決了“所有的哲學問題”,於是,維特根斯坦跑到偏僻的奧地利小鄉村裏隱居,教了幾年小學。1929年,他又回到劍橋,以《邏輯哲學論》作為博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次年成為三一學院研究員,1939年繼承摩爾在劍橋的教授職位。1947年辭去教授職務,在愛爾蘭鄉村專門從事哲學研究。
相關鏈接
分析哲學
分析哲學是一個觀點相當龐雜的思潮或流派,不僅在它的各個支派之間,甚至在一個支派內部,也有很多分歧。盡管如此,他們的觀點仍有一些共同特征。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①重視語言在哲學中的作用,把語言分析當作哲學的首要任務,甚至當作它的唯一任務。分析哲學家普遍把全部哲學問題歸結為語言問題,認為哲學的混亂產生於濫用或誤用語言,許多哲學爭端都可以歸結為語言問題的爭端。
②普遍重視分析方法。羅素和前期的維特根斯坦以及邏輯經驗主義者,都十分強調形式分析或邏輯分析。摩爾和後期的維特根斯坦以及日常語言學派,則強調概念分析或語言分析,即研究概念的各種特性、特質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仔細分析與認識有關的某些具體詞彙。
③反對建立龐大的哲學體係,主張在解決哲學問題時要從小問題著手,由小到大地逐一解決。分析哲學家尤其是邏輯經驗主義者,強調要以自然科學,特別是數學和物理為模本建立自己的理論。
維特根斯坦的前後期思想轉變很大,他在《哲學研究》序言中說明前期著作犯了嚴重的錯誤,當然,他也說過要把前後期著作對比,以前期著作作為背景來理解後期哲學。維特根斯坦思想轉變來源於他自己的長期的獨立思考以及他的老師或朋友的幫助。他的獨立思考焦點在於如何成為一個“我”,一個可與世界進行不斷信息交流的自我。他的老師或朋友則使他接觸到超邏輯的一麵,他們的觀點對於純正安靜的邏輯世界是一種衝擊,因而也有助於維特根斯坦走出純淨的邏輯世界,麵向喧鬧的日常語言交流世界。
一般認為,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可分為前期和後期。他是邏輯原子論的創始人之一,其前期哲學思想屬邏輯分析哲學,《邏輯哲學論》一書,是他這個時期的代表作。維特根斯坦邏輯原子論的真正起點是意義理論,他的思想從邏輯的基礎擴展到世界的性質。他指出,命題與非命題的分界在於有無意義,有意義的命題才真正可稱為命題。認為從命題具有意義和命題為真為假上看世界是怎樣的,就是從語言推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