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敏,山東人,著名的海爾集團總裁。
張瑞敏沒有讀過大學,但對哲學和企業管理卻有很深的造詣。張瑞敏信奉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要做大事,不做大官。
張瑞敏的確做了一番大事。1984年,張瑞敏接手青島電冰箱總廠,當時該廠虧損已達147萬元。而這時,中國的冰箱大戰一觸即發。有人這樣形容;張瑞敏手中的叉子還沒有遞出,盤子裏有限的蛋糕似乎已經被各路英雄瓜分殆盡。但具有哲學思維的張瑞敏卻不這樣想。他想的是:我為什麼要去搶這塊蛋糕呢,我要自己重新做一塊蛋糕來享受。這種想法基於他對電冰箱產業敏銳的觀察:當今國內市場上冰箱數量多品牌多,但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品牌。於是張瑞敏一開始就給海爾定下了“起點高,生產同類產品中最優秀、最有導向性的、起著引導消費作用的冰箱。”
簡言之,即名牌戰略。在這個戰略指導下,海爾開始了百年的創業與積累過程。1988年以來,先後兼並了六家企業。兼並之後,海爾用自己的管理觀念和機製對之進行全盤改造,為被兼並企業注入海爾企業文化,以此統一企業思想,重樹企業靈魂。張瑞敏做事的氣魄還體現在1994年在全國宏觀經濟非常吃緊的情況下,居然拿出14億投資建立海爾工業國。張瑞敏後來談到,海爾工業國的建立,使其成為國內麵積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這能給人一種信心。曾有一個海外投資商來海爾,想談條件,張瑞敏建議他先到海爾看看。投資商開車在工業國走了一圈之後,什麼話也沒說,就坐下來簽協議。
張瑞敏的哲學思想最終形成了海爾的OEC管理模式,也就是全方位地對每天、每人、每事進行清理的製度,又稱“日日清”製度。根據這一模式,上至總裁,下至一般員工,哪怕是一個修剪花草的工匠,都應該十分清楚自己應該幹什麼,幹多少,按什麼標準幹,要達到什麼結果。當天發現的問題必須當天處理。其哲學思維體現在:大小目標在實施過程中的影響因素特別多,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就會形成積重難返的大問題,以致影響目標的實現,而目標得不到實現,又會反過來影響人們的工作熱情和幹勁。在這個基礎上,張瑞敏又添上了“日日高”的管理內容。就是說,在市場競爭中與其讓別人打倒你的產品,不如自己先打倒自己,不斷否定自己的過去,才能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對一般員工而言,每天綜合評比分數最低的員工將站在特製的“6S大腳印”上聽取班組長的批評與指導;對一般管理人員來說,如果某天你向上級彙報中出現“一切正常”四個字,則將被扣除一分,因為你缺乏發現問題的眼光;對更高層次的決策者而言,則意味著要隨時關注從生產到銷售,從資金到市場,從管理到競爭的方方麵畫,製定出更具有挑戰性的發展戰略。
即使在盛名之下,張瑞敏依然有著強烈的危機意識。為此在抓管理的同時,張瑞敏還在服務上做文章。他認為未來的競爭是服務的競爭,當我們的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銷售前後的服務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許多百貨商場的總經理總是讚不絕口:中國服務真正做到家的就是海爾。張瑞敏還認為,海爾要發展成一個全球化的大集團,就必須走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一體化的道路,甚至要跨行業發展,海爾還準備建立藥業分公司。用海爾一名中層幹部的話講,張瑞敏有什麼樣的思路,海爾就有什麼樣的發展。沒有人能懷疑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