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炳湘三兄弟,為新鴻基地產創辦人郭得勝的子嗣。新鴻基地產創立於1972年,主要從事地產發展和投資。目前物業銷售和租金收入的來源分別占去盈利來源的633%和266%,其他業務包括酒店經營、建築、財務、保險、戲院、貨倉、製衣、公共運輸和電訊等。
講到郭氏三兄弟,先要講到他們的父親——郭得勝。郭得勝原籍廣東中山,早年隨父經營雜貨批發,戰後移居香港,1952年設立鴻昌進出口公司,專營洋貨批發。後來郭氏取得日本YKK拉鏈的獨家代理權,當時正值香港製衣業興隆,生意源源不斷,一舉奪得“洋雜大王”的稱號。1958年,郭得勝與好友李兆基進軍地產業。1963年,三人各投資100萬港元創辦了新鴻基公司。郭得勝為董事局主席,李兆基、馮景禧任副主席。
1972年7月14日,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注冊成立,並於8月23日上市,市值為港幣4億元。雇傭員工約30名,主要從事地產發展和投資。
進入20世紀80年代,新鴻基地產已經發展成為香港地產界的五虎將之一。
1987年10月,新鴻基地產與信和集團合作,以335億港元的巨資投得灣仔一塊地皮,興建了當時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中環廣場。
1990年10月,郭得勝因心髒病複發去世。參加葬禮的有李嘉誠、包玉剛、邵逸夫、霍英東、鄭裕彤、李兆基等工商業巨子,當時報刊評論:“這幾位扶靈者就已掌握了半個香港的經濟命脈。”那時,新鴻基地產的市值已達254億港元,與上市時相比,增長了635倍。
郭得勝去世後,新鴻基地產掌舵的成了郭家第二代,其長子郭炳湘出任集團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老二郭炳江和老三郭炳聯則出任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
郭氏兄弟順利接班,並使公司更上一層樓。1992年底,新鴻基地產市值超越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地產,成為香港市值最大的地產公司,堪稱“地產巨無霸”。新鴻基地產在內地的投資項目包括:北京王府井的新東安市場、方莊的新城市廣場、上海的中環廣場等。除了主業房地產,新鴻基集團還積極投入酒店、交通、電訊、金融等多元化經營,是市場公認的子承父業最成功的家族企業。
新鴻基地產的業務主要集中於香港,土地儲備量在香港地產商中保持數一數二的地位。截至1994年底,土地儲備達36975萬平方米,其中包括11706萬平方米已建成收租物業及25269萬平方米是發展中的地盤,以分布於新界各主要市鎮之大型住宅發展項目為主。目前物業銷售和租金收入的來源分別占去盈利來源的633%和266%,其他業務包括酒店經營、建築、財務、保險、戲院、貨倉、製衣、公共運輸和電訊等。
以地產起家的郭氏家族,地產收益仍是主要收入來源,但新鴻基地產的邊際利潤比率與金融風暴之前比已經明顯回落,1996年至1998年三個年度分別有51%、54%及525%,到1999年中期已下降至366%,反映地產商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然而,新鴻基地產於1999年下半年仍有多個新樓盤推出市場,包括紅勘半島豪庭、將軍澳維景灣畔一期及清水灣半島一期等項目。1999年建成樓盤麵積超過40萬平方米,有助增強集團的資金流量。除地產外,新鴻基亦致力開拓電訊業務,一方麵為減輕對地產收益的依賴,二來亦為旗下物業增值,有利於銷售。繼1992年將旗下本地流動電話業務數碼通分拆上市後,集團在1999;年8月投資1000萬美元,與北京控股合作,成立一個專門投資國際定位係統的風險基金,並計劃2000年於美國NASDAQ市場上市。9月推出Cyberlncuba—tor,以免租形式換取中小型科技公司股權;另外還注資Quamnet進軍金融互聯網。至10月,推出網上拍賣站(點點紅);又成立i—Hon(intelligentHomeOp-ticalFibreNetwork),為旗下樓盤鋪設光纖基建網路,為住宅增值,首個試點為半島豪庭。此外,新鴻基地產與一些國際知名電腦商如SunMicrosystem及微軟(Microsoft)成立策略聯盟。除與SunMicrosystem合作發展AsiajavaVen-tureCapitalFund外,亦合作推出SuperHomenet網站,介紹旗下住宅及商業樓盤。另與微軟合作發展數碼儀表板(DigitalDashboard),向旗下租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