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被人“買”,切勿結交勢利朋友
友誼,是一個充滿著人情味的閃光字眼,真正的友誼會使金錢在它麵前暗淡,它是沒有一點銅臭味的。因為,友誼總是比錢財高尚。
而所謂的貪財者,卻把錢財看得比友誼更重,他們不懂得“友誼”的真正含義,他們之所以要交朋友,也是為了錢財。
有這個一個故事:兩人進山尋寶,滿載而歸。過河時河水猛漲,其中一人見勢不妙,把身上帶的一袋金子扔在河中,自己逃命而歸;另一人則怕水衝走金子,把口袋緊緊抱在懷裏,結果行動不便,被洪水衝走了。
從此例我們可以發現,貪財者視財如命,為了得到錢財不惜丟掉生命,命都不憐惜的人,很難說會珍惜友誼和朋友。一旦朋友成為他獲得錢財的障礙,或者說朋友可以用來換錢財,這種財錢的奴隸會對朋友不顧一切的,即使是交往多年的朋友也不例外!所以我們一旦碰到貪財者,最好繞道而行,設法讓自己不去靠近他,也不要讓他靠近你。
不義之徒把友誼看得非常淡,他對朋友總是懷著功利的眼光去打量。一旦發現朋友有利可圖,就立即把友誼、朋友等字眼拋向一邊置之不理,想盡一切辦法去獲得“利”,這種人愛用花言巧語誘騙人。與這種不義之徒交朋友,多半會讓你吃大虧,而且又得不到真正的朋友。
一位民工,辛辛苦苦工作了5年,終於積攢了三千餘元。事有不幸,他患上了慢性腎炎,又是單身,沒人照顧,整日處在孤獨中,此時,一個人經常走上前來,同他聊天,兩個人很快交上了朋友。一日病人聽說他能買到三輪車,就拿出2500元,托他買一輛,打算回鄉下做水果生意,他得的慢性腎炎不能幹重活。不久,病人的腎炎突然惡化,很危險,而那人卻不露麵,做著私吞錢財的美夢。在一群民工的幫助下,病人被及時送進了醫院,經搶救脫險,不久出院。病人出院後,催那位朋友還他拚命掙的辛苦錢,那位朋友卻裝聾作啞,矢口否認曾經拿過人家2500元,因為沒寫欠條,也沒人證,這位民工滿眼淚水,卻毫無辦法。
諸葛亮於《論文》中說:“勢利之交,難以久遠。”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勢利眼”者兩眼隻向權利、利益看,並以權勢。利益作為自己的交友準則。他們最善於也喜歡趨炎附勢。不管你發跡也好,還是你有權勢也好,總之隻要在你身上他們感到有利可圖,有勢可攀,他們就趕緊跑到你身邊圍著你團團轉,討好你,與你交朋友。一旦罩在你身上的權勢的光環消失了,他們便不勸自退,轉向別的有勢利的人了。
春秋末年,晉國的中行文子逃亡,從一個縣城經過。隨從說:“這個地方有個鄉官,是您的老相識、老朋友,為什麼不在這兒歇歇腳,等等後麵的車子?”文子說:“我曾經喜好音樂,這個人就送給我鳴琴,又聽說我喜歡玉佩,他就贈給我玉環。他這是助長我的過錯,以討好我,現在恐怕也要把我出賣去討好別人了。”於是很快離開了這個縣城。果然這個鄉官扣留了文子後麵的兩輛車,獻給了自己的國君。
勢利的人最難成為同舟共濟的依靠,與他們交朋友,尤其與他們一起共事時,他會讓你感覺很難捉摸,沒有任何規律可依。與“勢利眼”者交朋友確實是有害無益。
即使自己是對的,也不要排斥他人的意見
人與人的思想、認識有不同,對事物、問題的看法自然也有不同。另外,人情世事是非常複雜的,有的問題並沒有明確的答案,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是根本爭論不清的。對於這些分歧、差異,特別是純屬個人認識上的分歧,沒有必要吵得麵紅耳赤,爭個你死我活。正確的做法是,尊重他人的想法、意見。有時候,即使自己是對的,也不要排斥他人的意見。
明朝陳耀文在《天中記》中講了一個寓言:有一次,夜裏睡覺白天飛翔的燕子與白天睡覺夜晚活動的蝙蝠爭論起來。燕子認為日出是早晨,日落是傍晚;蝙蝠卻認為日落是早晨,日出是傍晚。它倆嘰嘰喳喳,爭論不休。
燕子和蝙蝠由於生活習性和所處的環境不同,對晨夕各持不同看法,這種看法是永遠不會統一的。如果我們在生活中,不能容納他人的想法,而老是想消滅他人的想法,那就會像燕子與蝙蝠一樣,有非常愚蠢的行為。
就算對於他人所犯的一些知識性、常識性的錯誤,隻要不事關大局,也沒有必要一定糾正對方的錯誤。特別是對於那些好麵子、肚量狹小的人,不要因為逞一時的口快而得罪人。
在一次宴席中,一位先生在聊天中引用了一句話,他說這句話出自聖經。卡耐基知道這句話是出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待》,就馬上糾正了他。這時,卡耐基的一個朋友也在場,他知道卡耐基是對的,但是他卻這樣說:“卡耐基,你弄錯了,這位先生是對的,這句話是出自聖經。”
宴會後,朋友解釋說:“我們是宴會上的客人。為什麼要證明他錯了呢?那樣會使他喜歡你嗎?為什麼不給他留些麵子?你幹嗎要跟他拾扛呢?”
孔子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現在呢?哪怕“己所欲”,也最好“勿施於人”。比如南方人喜歡吃的菜肴,介紹給北方人,人家不一定愛吃,千萬別為了展示家鄉的“美味佳肴”而強人所難。
這正如生活中有人喜歡吃酸、有人喜歡吃甜,有人喜歡吃辣一樣,各有各的口味,沒必要強求人家改變口味,況且那也是改變不了的。
其實,現在是一個自由、開放而又多元化的社會,其特征是能夠包容不同的意見,然後通過溝通來縮減分歧,或者從不同意見中取長補短,相互校正,即使不能完全達成共識,起碼可以消除誤解。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知道:由於受知識、性格、經曆和人生體會的製約,自己的見解不一定完全正確,這時更應該聽聽不同的聲音。即使自己是對的,也—不要排斥他人的見解。我們一定要記住並遵循伏爾泰的那句名言:“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要以生命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多替對方著想,能贏得別人的尊敬
日本的鬆下幸之助素有“經營之神”之稱。
有一次他在一家餐廳招待客人,一行六個人都點了牛排。等六個人都吃完主餐,鬆下讓助理去請烹調牛排的主廚過來,他還特別強調:“不要找經理,找主廚。”
助理注意到,鬆下的牛排隻吃了一半,心想一會的場麵可能會很尷尬。
主廚來時很緊張,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客人來頭很大。
“是不是牛排有個麼問題?”主廚緊張地問。
“烹調牛排,對你已不成問題,”鬆下說,“但是我隻能吃一半。原因不在於廚藝,牛排真的很好吃,你是位非常出色的廚師,但我已80歲了,胃口大不如前。”
主廚與其他的五位用餐者困惑得麵麵相覷。
鬆下接著說:“我想當麵和你談,是因為我擔心,當你看到隻吃了一半的牛排被送回廚房時,心裏會難過。”
大家終於明白了怎麼一回事。
客人在旁聽見鬆下如此說,更佩服鬆下的品格,並更喜歡與他做生意了。
要為對方著想,就得設身處地地考慮對方的各種問題。過去的“將心比心”,現在的“換位思考”,其實就是開導我們要多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想事情。要理解對方的想法,盡量滿足對方的需求,特別是對方在失意、挫折、傷痛的時候,千萬不能熟視無睹,甚至幸災樂禍,而是多關懷、多幫助。
拿破侖在一次逃命時,藏在了一個毛皮商人的一大堆毛皮底下!當拿破侖躲過士兵的搜捕後,毛皮商向拿破侖膽怯地問:“當你走投無路的時候,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拿破侖憤怒地向毛皮商人說:“你竟然對拿破侖皇帝問這樣的問題?警衛,將這個不知輕重的人帶出去,處決了!”
可憐的毛皮商人,心頓時涼透了,無奈、恐懼、絕望一下子堆滿了心頭……
過了一會兒,拿破侖才笑嘻嘻地對他說:“現在你知道我那時是什麼樣的感覺了吧?”
多替對方著想,古往今來很多偉人都這樣告誡過我們。比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比如《馬太·福音》的“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其實,不一定像拿破侖戲耍商人那樣,非得要交換一下位置才能夠體諒到對方的心情。人心是相通的,想想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那麼,你就在那種情況下,去怎樣對待別人。